看之前刷到很多差评,原以为9.0的高分是这部电影的营销卖点,观影后发现确实存在营销痕迹,也就是7分的水平,毕竟连经典佳作《让子弹飞》也仅9.0分。但部分差评更像是“破防”后的情绪发泄,其实影片本身并无过激表达,但难逃“为吸引女性群体而刻意拼凑话题”的嫌疑,抛开这个话题不谈只是单纯的一般。

片中女主如“太阳”般照亮身边人,我很喜欢“小孩听声音”这段,确实是不可否认的细腻,王铁梅的母亲以及其他角色角色的刻画也比较真实,演技都挺好的。

但客观来看,影片更像一场女性议题的“脱口秀”,用热梗拼盘代替扎实叙事,剧情碎片化明显。类似《出走的决心》等作品不合理的高分,也反应出当下影视市场的怪象。

影片9.0分的高口碑乍看亮眼,却难免让人怀疑其中掺杂了很多“情绪评分”一部分观众被“女性主义”标签吸引,部分观众因题材红利给作品“情感加分”而非基于内容本身。没有看作品本身的叙事结构与艺术表达。这种跟风行为不仅模糊了“题材价值”与“创作水准”的界限,观众对优质内容的真正所想,也可能在喧嚣中迷失。也让评分体系沦为情绪博弈的场所。

虎扑与豆瓣的评分极端化,是性别视角差异的直观体现,如果剔除情绪滤镜、均衡看待,或许能更接近作品的真实水准。

不知从何时起,“男女对立”成了舆论场的高频词,互嘲互讽的风气愈演愈烈。不可否认男女思维存在差异,只要相互尊重就够了。而不是凭借一部平庸之作“打拳”。

当下影视评分的“跟风现象”确实值得品味。当“资深”影评人将“年度第一”的头衔颁给一部靠话题堆砌的作品,我想请问:是不是真的看过好电影,如果只是舆论场的附和跟风,而非对镜头表达、叙事结构的专考量,是对观众审美认知的误导。

如果《好东西》这种“脱口秀电影”能稳坐9分神坛,反应的或许不是某部作品的成功,而是市场对“真诚创作”的判断有问题。当情绪红利碾压艺术标准,当标签取代内容,当一些女性开始给一些经典片贴“登味十足”的标签,敏感多疑的给正常的影评轻易扣上“不尊重女性”的帽子。当一些男性给一些女性主义电影恶意打低分,那么中国电影的未来可能真的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