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窒息的期待

有杰的日记是我小时候成绩没考好的真实写照。每当成绩出现退步的时候,最先听到的是父母的叹气,是餐桌上的沉默,是带着不理解的问句,没有暴力,但是是真实的冷暴力,是带着期待和要求的压抑的爱,像一个茧房将真实的人包裹在其中压榨。考好了家里又变得和好如初,欢声笑语,所以没变成有杰,只是在心里将有杰的行为想象了无数次。小的时候没那么有想法,觉得父母的行为是正常的,别人的父母也都这样吧?上大学后了解地越多,人生体验越多,才能意识到并且反抗这种有毒的期待。但确实是一个和类似“本能”作斗争的过程,很煎熬很容易被同化。就像现在总是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总想再多得到别人的一些夸奖,这些副作用是渗透到生活中的,密密麻麻。就像行走在冰天雪地中渴望得到一些温暖,不是依靠自己运动得到热量,而是总需要外力才能感受到能量。在自己肯定自己了,在自己鼓励自己了。

二.冷漠的优越

当成绩好的时候,是不是像有俊一样漠视甚至鄙夷那些成绩不太好的人呢?在成长过程中,成绩还算可以,没怎么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我之前只把这些归为自己的努力,甚至老师对我的评价总是很勤奋的小孩。现在只觉得后怕,其实会有无数的因素和变量影响学习,只能归结为一点努力和一些运气。好像在排名成绩之下,在乎的只有考了多少名,超了多少人,不自觉地就只能去和他人比较。人就像是机器,输入多少,就要产出多少。这也是害怕优绩主义在蔓延,人会变成工具。

三.教育的力量

有俊走上了讲台,想做一个温暖的教师,想做一个像当初的钢琴教师一样体谅孩子的教师。我也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走上讲台,真的简单吗?真的能做到嘛?只能说是努力的方向吧。面向不同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学校、领导、社会的嘱托,时刻警惕着班级平均分能否达标,育人会不会有时走偏?总也会有像有杰那样成绩一般,总是出错的孩子,是在课堂上心头火起,批评几句,还是当做看不见忽略过去,还是真的深入去了解孩子的状况呢?你怎么知道是这个孩子真的非常努力了,但真的就是缺少一点学习的天赋呢?还是他真的就是没重视学习,没付出应该基本的努力呢?要努力到何种程度呢?你想下课深入了解,可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你也还有一堆其他工作要处理,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真的还有力量处理这些事嘛?确实有名师,确实有非常有奉献精神且有教育方法的教师,但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我在努力控制自己不要伤害那些幼小的心灵,我在努力在下课后再多找几个孩子聊天,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慢慢一点点来,尽力而为。这些绝不仅仅是留下一个电话号码简单说几句能解决的问题,望着有俊送走学生,看向窗外绿丛中一簇簇花的盛开,真的蛮理想。

四.拯救

本来以为这个电影其实只在聚焦一个点,但其实分散的点也蛮多的,穿插上vincent 班长 雪儿的线都有点碎,想表达的挺多,但都草草带过,不如没有。也是想给观众留点希望,打点强心剂?告诉你这些泥沼都能走过,都能化解?难说,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不是只有创伤都能抚平吧。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一个老师的关心?同学的理解?可能也可能不。还是交给时间吧…

所以 你的日记写到哪里了?还在自己手里还是交给了他人?

没关系没关系!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