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两名亮明观点,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在它的语境里,它的表达是成立的。
影片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不自知的虚无主义,而且还为此沾沾自喜。虽然两位主创接受采访时管着叫克制、不较劲。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他们特有创作态度,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生活方式。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国人百年虚无史中的又一次轮回。
一百年来,从《围城》里的方鸿渐,到张爱玲小说里的富家子,再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大院子弟,改开以后是王朔小说里的顽主,又到贾樟柯电影里的小镇青年,以及《铁西区》里沈阳艳粉街边无所事事的青年。这些作品里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生懵懵懂懂,对世界一知半解,面对历史的车轮,无力改变什么,却又自命不凡,最后无不落入无尽的虚无。
电影《东十四条》里当下北京胡同里的这些所谓的文艺青年,无非是为这百年虚无史的延续。在我看来,这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令人绝望。影片里整天把去柏林演出挂在嘴边的十条,和一百年前拿野鸡大学文凭瞎混的方鸿渐似乎没有任何区别。而《围城》以及刚刚提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它们所在时代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们都是伟大的作品。而《东十四条》我看到的是主创对于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炫耀和沾沾自喜,是所谓北漂艺术圈在鼓楼这个小乌托邦里的自娱自乐。
电影里北京的夜晚两个主角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漫无目的的闲逛,不时遇到一些同样无聊的年轻人在街边喝酒聊天,有的说梦见了李白,有的大谈司马迁。这让我想到了上海乌鲁木齐路的年轻人,那时疫情还没结束。他们也在大街上喝酒聊天,装疯卖傻。但就在那一年的冬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迫使历史的车轮改变了方向。他们有没有沾沾自喜?
还记得王朔在某档节目里批评八零后的话,在这里与各位共勉:你们蹦个迪就当牛掰吹啊?我们父辈像你们这么大是时候在干什么?人家在抛头颅洒热血!你们有什么可牛掰的?
沾沾自喜的虚无主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美国梦醒,该何去何从?
电影开篇一个摇摇晃晃的长镜头跟随男主拉斯洛一路从匈牙利的集中营来到昏暗的船舱,最终循着光源来到甲板,阴沉沉的天空下自由女神像大头冲下着进入镜头。这一个镜头即预示这拉斯洛的命运迎来转折,在上半部电影中他将迎来新的生活,同时阴天和颠倒的 ...
小时候的经典,原来就是一B级片
直说吧,《倩女幽魂》就是个B级片。就是那种在有限投资下,靠低级趣味吸引观众的那类玩意儿。打个比方他就像是零食里的辣条,毫无营养,吃到肚子里的除了辣椒素,味精就是防腐剂。我不禁感叹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还真是无知啊,连这样的片子也能奉为经典 ...
震撼我的是酒店门童的那段话
这部电影给我灵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就像做电椅一般,一次一次的被更高电压的电流贯穿全身。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性的谈论这部电影。 宋丹丹曾经有一句小品台词“做女人难,做名老女人更难!”那是一句自嘲的包袱。结合这部电影我把这句话扩写一 ...
贪多嚼不烂
《蛟龙行动》对比《封神》《射雕》可以说烂的不相伯仲。但《蛟龙》的20亿投资,票房却没有干过《熊出没》,有他自身独特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片方咎由自取。 分析下来原因可以能有几个。 一是电影上映前的弱智保密营 ...
拍好了就是港版《涉过愤怒的海》。可是…
说实在的我是冲着林家栋去的,他的选的片子一直还是有些底线的。但这部《恶行之下》看来他是打眼了。其实从预告片的灰暗气质看,它有点像林家栋之前出演的《智齿》和《命案》,题材又类似《涉过愤怒的海》。 但全片看下来,这位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