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年前去参加平遥国际电影节的时候,对《不止不休》蛮期待的。结果从电影节开始等到结束,都没等到公开放映。
当时,影片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过,提名了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在平遥国际电影节也提名了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反响不错,放映又困难重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到底是个什么题材,竟如此敏感?
在漫长的等待中,三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走进了院线。
《不止不休》
导演王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主演是白客、苗苗和张颂文。
这三个人之中,苗苗虽然在演员表里排第二,但她饰演的角色在片子里完全是工具人,单纯是一个服务于男主的挂件角色。后面再谈,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要说撑起整个故事的人,其实主要就是白客和张颂文两个。
前者代表作《万万没想到》,王大锤的形象深入人心。
白客这些年演了很多喜剧片,逐渐从令人深刻的搞笑男形象转型,我觉得做得还算成功。
至少在这部偏纪实类的影片里,他的形象和演技都很过关。
张颂文老师就更不用多说,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能做到毫无表演痕迹。
春节时一部《狂飙》终于让默默无闻多年的他,火遍了大江南北。
电影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03年,刚刚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天灾人祸不断。
片中提到了很多非常具有特色的元素,比如:非典,卖血,黑煤矿,春运,学历歧视等等。
不过,其中最主要的是乙肝歧视和乙肝代检。
多年以来,肝病一直是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022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般人群乙肝流行率大约是6.1%,慢性乙肝感染者有8600万例。
往前推到2003年,这个数字还要更大。
电影中说:
中国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携带乙肝病毒。
当时的社会对于乙肝患者的歧视非常之大。乙肝患者不仅日常生活会受到歧视,就连求学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哪怕考上清华北大,但是体检乙肝阳性,那就上不了学。
所以乙肝代检的需求很大,是一个非常暴利的地下行业。这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这部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
韩东(白客 饰),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怀揣着自己的记者梦从老家来到了北京。
他没学历,没背景也没人脉,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就是自己拿着作品去报社应聘。
多次碰壁之后,他遇上了已经在记者领域深耕多年的调查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开始了实习工作。
在实习时,韩东在调查高价收血乱象时意外摸到了血贩子和医院勾结搞乙肝代检的线索。
乙肝代检具体是指——
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体检结果呈阳性难以入学和工作。
这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花钱找到中介,让中介找来身体健康的人代替自己体检,这样就能拿到合格的体检报告。
毫无疑问,乙肝代检是违法的。
代人体检,本身就是一种危害公共卫生的行为。
韩东决心要揭露乙肝代检的黑幕,于是他卧底进了乙肝代检的窝点。
通过长时间的卧底,韩东把握了大量关键证据。
他选题写稿视角犀利,很讨黄江喜欢。稿子写好之后,黄江甚至为他争了头版。
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出版前夕,韩东突然后悔了,坚决要撤稿......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具有传染性的,这是常识。
但长时间以来,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一直存在。闻肝色变,避之不及,让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陷入困境。
相比揭露乙肝代检的黑幕,韩东更希望能为乙肝病人发声,反对歧视。
观点是传达到了,但是具体实施下来,我觉得影片处理得并不好。
影片结束得很突然。
韩东撤稿后被辞退,背着行李在网吧写下了反歧视乙肝的文章并成功发表。
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广场,隆重的打光让韩东头顶自带光环,我们知道他完成了作为记者的个人表达。
然后呢?
没了。
影片结尾只用两句话带过。
2007年,人大常委会通过《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和卫生部下发通知,规定入学入职时不得询问公民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时医疗机构也不能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的检测服务。
对于这样的处理,我只能说太理想了,也太虚无了。
反歧视首先要讲清楚有关乙肝病毒的各方面常识,以及为什么被歧视,歧视为什么长期存在等等。
但影片在这方面只是草草带过,反而更注重以男主的个人表达为核心去打感情牌,打理想牌。
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故事中关于乙肝代检和乙肝歧视的大量戏份都找不到出口,像是一栋楼盖到了一半突然被紧急叫停了,没下文了。
更惨的是,当我又去了解乙肝相关的情况的时候,发现这楼不是停工,而是烂尾了。
直到现在,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依然没有消除,国内乙肝代检还是屡禁不止。
虽然国家禁止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公司还是会以各种理由让员工去检查,一旦查出患病就会拒绝录用。
那韩东在片尾的光环,就显得更虚了。
还有一场戏也是很失衡的。
韩东撤稿后,主动找到深受乙肝歧视的病毒携带者群体,坦白身份希望能进行采访。
对方不愿意,韩东的反应实在令人费解。
他问那些患者为什么要藏着掖着不愿意站出来为自己发声,还举自己因学历歧视同样生活不易的例子试图感化别人,最后成功感动了一位乙肝患者站出来。
这个行为发生的逻辑是很可怕的,和他前期对受歧视的患者表现出的同理心背道而驰。
被歧视的患者生活到底如何,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更何况,学历歧视和乙肝歧视说到底也不可类比。
难道因为乙肝受苦的患者,是需要反思自己的一方吗?
去诘问受难的乙肝患者为什么不站出来保护自己,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冒犯的行为吗?
真正需要责问的是谁?
韩东难道不知道吗?
毫无疑问,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这个群体被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被长期关注。
对于这部片子,我不知道删减或者修改了多少。但以我现在看到的最终成片来说,我的评价是不痛不痒,没达到预期。
论题材,电影写到核心问题基本都是点到即止。相比对于社会议题的深刻挖掘,更注重记录男主的个人成长和理想主义。
当然,如果是因为过审牺牲了重要部分,那我只能说是很可惜。
论细节,影片虽然对男主的日常工作生活还是挺写实的,合租的破房子,皱巴巴的衣服,破烂的沿街小店等等,这得益于道具组对年代感的还原做的非常好。
尤其是黄江带着韩东去调查山西矿难的那段戏,从布景到服化道都很到位。贾科长的出演也很让人惊喜。
但剧本上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男主事业上的描绘是过于理想化,尤其是后半段整段垮掉,感情线也是相当多余。
苗苗饰演的女友小竹,可以称作是全片最大败笔之一。
片子里小竹的形象非常单薄,就是跟着韩东来北漂的挂件女友。导演没有对她的工作或梦想或生活进行一点立体的描绘。
观众能看到的就是韩东穷困潦倒,小竹不离不弃。韩东流落街头,小竹跟他睡网吧。韩东忙着写稿,小竹站在旁边给他喂饭。韩东文章发表,小竹跑去给他买报纸。
全片唯一有存在感的女性角色形象就是这样,这是何等难以置信的离谱和无语。非要给韩东安排这么一个女朋友的角色,是为了什么呢?
最后抛去这些不说,这部片中还是有一点让我感到相当感慨。
那就是对纸媒黄金时代的追忆,对调查记者这个群体的致敬。
2003年的时候,国内还是有很多调查记者的。他们冲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去完成损害公民权利和公众利益行为的内幕挖掘报道。
证券黑市、戒毒所组织卖淫、地沟油、高考舞弊、毒奶粉、假药致残、黑煤窑奴役智障残疾人......
可是这些年,因为揭发黑幕公开传播阻力和危险性极大,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随着纸媒的衰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被所谓的尺度捏住了拳脚,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
甚至不夸张的说,在近些年调查记者几乎是绝迹了,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面前,我们已经看不到调查记者的身影和深度报道了,那些曾经相信可以以笔为刀剑就能改变世界的新闻理想,早都已经破灭在风中了。
写到这里,我总想起一位武汉的医生以及他那句震耳发聩的一句话: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嗯。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年那些令人尊敬的调查记者,他们是冲在前面的勇士,作为记者,他们信念感之强大值得被敬佩。
那个时代的他们,才真的有资格讲不止不休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