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1959年彩色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导演对本片创作点滴的回忆。文章载于《大众电影》1959年第18期,由我整理。感谢“阿怪”资助购买纸本材料。

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反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生活,展现了当地的多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革命友爱,以及当地作物面临枯黄危机时,苏联边防军和集体农庄给予的无私支援,等等……它音乐优美,镜头讲究,民族特色浓郁,诗意盎然,是前三十年纪录片里的一部优秀代表,值得品味。

目前网上的本片资源画质比较一般。可到B站或者优酷等平台在线观看,如:

https://b23.tv/IkzCA5V

影片基本信息

...

片名:绿色的原野
种类:彩色纪录片
时间:1959年
时长:1小时3分钟
出品方: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导:张加毅、王杰
摄影:吴迪、王杰、向前
解说词:张加毅、黎阳
作曲:田歌、方丹
录音:何宝锭
解说:张聪、林如
剪辑:薛蕴华
制片:张丰收
演奏: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指挥:施国礼
独唱:孟贵彬、雷风
合唱:中央乐团合唱队
男高音领唱:吴其辉
女高音领唱:陈焉
女中音领唱:罗天婵
合唱伴奏: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乐队指挥:秋里

在“可克达拉”草原
——《绿色的原野》拍摄散记

作者:张加毅

去年冬天一个严寒的日子,我们来到可克达拉草原。“可克达拉”——维族语即绿色的草原,它处在我国新疆西部边境,它的西边就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可克达拉农场的场部,我们和场干部认识了。这个农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由十三个民族组成。不久前他们为了新建一个农场来到可克达拉草原。场的领导干部向我们介绍了十三个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他们虽讲的非常仔细,可是我却一点也不懂,政委李庚有同志要我去亲眼看看。

在朋友家里作客

我们的车子在白雪皑皑的草原上行驰,车轮不时的陷进深雪,我们只好下来推它前进。经过了两小时艰难行程,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雪堆。农场的领导干部对我说这叫“地窝子”,我心里想这样矮小的房子一定很窄小很潮湿,当打开门帘走进房间,一股温流扑了过来。主人发现来了客人赶快过来和我们握手,我环顾了一下房间的四周,发现我刚才的想法是错了,房子不但温暖,而且非常宽畅[敞]明亮,房门的对面墙上挂着一张玫瑰花壁毯,壁毯下面是一张钢丝床,地上铺着漂亮的地毯。矮矮的窗户上挂着花边床帘,窗台上摆着两盆盛开的鲜花,窗户下面搁着一张桌子,上面摆设着钟表,香水瓶和花瓶,每样东西都用小巧的花边遮盖着。

维族主人请我们坐在地炕上,年轻的主妇端来了一张小炕桌,然后提来了一壶红茶和一盆牛奶,还有些馕、方块糖,和一盘子马肠。主妇把茶和牛奶搅在一起,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临出发前我才吃了饭,肚子一点也不饿,我正想谢绝,李庚有同志吿诉我说这是兄弟民族的习惯,不吃他们是不高兴的。刚喝了一碗奶茶,男主人打开了一瓶白酒,倒在一个大杯里,说了几句欢迎的话,然后一饮而尽。接着他又倒了一杯,递给我,一杯酒足有四五两,我从来没有喝过这样多酒,我婉言谢绝,这下可使主人伤心了,他说:“过去没有人看得起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使我们才有了幸福生活,今天党又派你来为我们拍电影,党和毛主席时刻都忘不了我们。可是你却……”主人伤心的流出了眼泪,我被他这些激动的语言感动了,接过酒杯,猛的一口喝了下去,主人高兴的笑了,他擦了擦眼泪唱了起来,歌词是什么我没有听懂,不过从他脸上的表情和偶而[尔]的词句里唱出毛主席,知道他是在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自己幸福的生活。

不大一会儿,女主人又端来了一盆热腾腾的大米饭,李庚有吿诉我说这是维族最讲究的羊肉抓饭。主人知道我不会用手抓,就来教我,看见我学会了技术,高兴极了。

这一天,我们应了许多民族同志的邀请,到各家去作客。从中午一直吃到下午,喝了可尔克兹[柯尔克孜]的酸马奶,吃了乌兹别克的奶煮米和蒙古族同志的熏肉。回来的路上农场的领导告诉我这只是十三个民族的一部分饭食,他并且建议把各族人民的生活拍入影片,通过这次的作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真是一幅民族兄弟幸福生活的写照。

卡不都拉的婚礼

今年7月间,我们正在农场里拍摄,几个骁勇的骑士朝我们跑来了。很远我就认出来这是畜牧队的指导员巴达同志,巴达同志下了马告诉我,他们队上有一个优秀的哈萨克战士卡不都拉要结婚了,要我们赶快去拍电影,我们停止了拍摄跟着他来到了牧场,老远我们就看见一堆人围着蒙古包,一片哈莎克[哈萨克]歌声在草原上回荡。我们提着摄影机走近了蒙古包,里面许多年轻的妇女在新娘头上撑着一块红缎子,姑娘们围着唱着歌,哈莎克[哈萨克]人的风俗,在结婚时一切语言都是通过唱歌表达出来。

蒙古包的外面,卡不都拉和几个朋友坐在草地上聊天。草原上客人们在刁羊,几十个骑士抢着一头死羊,一直到把死羊撕碎为止。

吃过抓羊肉后,人们开始了追姑娘,这是哈莎克[哈萨克]人最有趣的游戏,年轻人自己选好了对象,一对对的离开了人群,慢慢的向目的地走去,有的小伙子向姑娘说着笑话,有的小伙子抱着姑娘接吻,没有一个姑娘反抗,这是追姑娘的规矩,在去的路上小伙子向姑娘提出任何条件,姑娘都不许反抗,回来时,姑娘纵马追上小伙子,即使用鞭子抽打,小伙子也不许还手。不过在回来时却没有看见一个姑娘用鞭子抽打小伙子。我问一个上年纪的哈族老人,他告诉我说,这是新社会啊!年轻人都选择了情投意合的伴侣,当然她就舍不得抽打了。

晚上,作为洞房的蒙古包四面打开了,姑娘们坐在里面,小伙子坐在外面,男女对唱着。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婚礼才算结束。

到苏联拍摄

可克达拉紧靠着苏联,一条小小的霍尔果斯河躺在两个国家的中间,中苏两国都用这条河水灌溉庄稼。可克达拉的田禾正需要水的时候,水突然不够用了,田苗眼看着枯黄了,这时农场确定派副政委阿吉约夫去苏联红色东方集体农庄请求支援,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材料,确定跟阿吉约夫同志一块去拍摄。

苏联同志的热情是无法用笔墨来描绘的,我们虽然在红色东方集体农庄拍摄,但很多农庄都请我们去他们农庄作客,每到一个农庄,人们总是非常热情的领着我们到处参观,并请我们吃最好的民族饭。最使人念念不忘的是潘菲洛夫市的食堂经理阿里山大洛夫娜。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每当我们去用饭时,她总是坐在我们身旁,唯恐我们吃不好,她发现我们这些人吃肉不大习惯,她就另外找来了厨师为我们作饺子和大米饭。有几次我们吃的少了些,她流出了眼泪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们有的同志生了病,她亲自给病人送饭送药。

在苏联住了短短的十天,我们又一次深深的体会到了苏联党和人民对中国人民这种深厚而又真挚的友谊。

我们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了苏联,临别时,许多同志托我们向中国人民问好。

(载《大众电影》1959年第18期,1959年9月26日,第28-29页。)

附录:作者简介

...

张加毅(1925—2004),著名导演、词作家。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1940年起,历任文工队长、文工团副团长、军文工团团长、文化科副科长、代科长、文化科副科长、代科长、文化部助理员等职。

曾在《血泪仇》《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武松》《狮子楼》《刘胡兰》《钢铁战士》《战斗里成长》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和配角并担任导演工作。创作了《一副水担》《战斗友谊》《友谊》等文学剧本。

195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兼导演、新闻编辑组副组长。编导的影片有《抗洪水》、《解放大陈岛》、《海防民兵》(合作)、《移山填海》、《珊瑚岛》、《绿色的原野》(合作)、《钻井千米满堂红》、《海岛上的丰收》、《新战士的家信》、《海上南泥湾》、《向毛主席汇报》(合作)、《南海诸岛》、《欢送回台》、《啊,台湾》(合作)、《爱国一家》(合作)、《思亲曲》(合作)、《跨征途》(合作)等。此外,他还为《绿色的原野》、《航标兵之歌》、《美丽的台湾岛》、《思亲曲》等纪录片创作了插曲。其中为《绿色的原野》创作的《草原之夜》已广为流传,并获奖。离休几年来拍摄了电视片《时间就是金钱》、《台山风情》和连续剧《水浒外传》,还创作了《浪子燕青》、《中国民族婚礼》等影视文学剧本一百部(集)。后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04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

(参考百度百科词条、豆瓣词条)

整理:@旌旗红

排版:@旌旗红

特别感谢“阿怪”资助购买相关杂志的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