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没能欣赏国足的脚气干云,也没能领会韩寒老师的四海蚝气,而是在一个小岛上给灵魂洗了个澡,看了一部叫《兹山鱼谱》的黑白电影。导演是韩国名导李濬益,执导过《素媛》、《王的男人》。

电影讲述了一位朝鲜儒家士大夫丁若铨被流放到孤岛黑山,在这里写了一本叫《兹山鱼谱》的故事。

乍一看这是个朝鲜苏东坡的故事,但仔细看,这部电影承载的东西着实令人震撼,它讲的是一个传统精英在现代世界的自我救赎,真是值得每一位自诩精英的人认真看一看,重新思考理想、生存和生命的本质。

...

丁若铨兄弟三人是李氏朝鲜的贵族,对儒家思想掌握精熟,不仅一手好书法,还能熟练地写出上引的七律、绝句。同时,正直西学东渐思潮,他们兄弟三人又深受西学影响,甚至还皈依了罗马。

原本三人深得王的重用,希望引领李氏朝鲜从事西化改革,但老王驾崩之后,奸臣掌权,三人被指信奉邪说。

有趣的是兄弟三人被捕之后的反应。

· 丁学钟坚韧不屈,直接殉了信仰。

· 丁若镛态度暧昧,一言不发。

· 丁若铨(故事主角)则秒变叛徒,否认自己背叛朝廷,甚至愿意帮朝廷镇压邪说。

其实早在他们被捕之前,丁若铨已经被同侪不耻。当初罗马要求他们让信徒不拜祖先,他觉得与朝鲜习俗不服,拒绝执行,很多人已经觉得他信仰不够纯粹。

最终若铨、若镛兄弟二人被分别流放,丁若铨来到了鸟不生蛋的荒岛黑山(因为觉得黑山的名字晦气,丁若铨将其改叫兹山)。

之后的十多年,丁若镛写了两百多卷的皇皇巨著《牧民心书》(此书中文本2001年出版)和其他讨论治国的大作,广涉兵书、礼法、经学……

而丁若铨则只写了几本奇怪的小书,一本讨论松树国有化扰民的小文章、一本类似《鲁宾逊漂流记》的小故事《漂海始末》,还有就是这本介绍黑山附近各种海鲜的科普书《兹山鱼谱》(此书至今没有中译本)。

丁若镛的巨著让他拥有了巨大影响力,最终结束流放重新起复,而被所有人认为才华远在丁若镛之上的丁若铨则终老于小岛,再未见到光明。

在小岛上还有个渔民小伙昌大,他是张进士的私生子,与母亲被遗弃在荒岛上。昌大熟悉各种鱼类、海草、海鸟,但他一心想要读圣贤书做官,证明给父亲看。他认为程朱理学里有救世济民的不刊之论,毕生理想就是用朱子的学问改变世界。

昌大最初对丁若铨极为反感,认为他信奉邪说,有悖程朱理学。意识到丁若铨的才学之后,他不情愿地跟丁若铨达成了一项「交易」:丁若铨教他四书五经,他则把自己对鱼类的理解告诉丁若铨,助其写成《兹山鱼谱》。

在名师指引下,昌大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仅在饮茶对诗的时候大败丁若镛的弟子,而且很快名声大噪,被父亲张进士提拔,跻身上流阶层。

直到有一天,他在官场为名请命,惹了大祸,这才发现《牧民心书》里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想起了老师。然而此时丁若铨已经病逝,昌大看着他留下来的《兹山鱼谱》,泪流满面。

...

丁若铨在留给他的信里写道:「昌大,我原本很害怕黑山这个名字,但是遇见你并一起生活,这种害怕消失了。我这个好奇心很重的人,重新找回了在流放之路上失去了的好奇心。多亏了你,在死气沉沉的黑山上,我发现了坚强活着的黑色兹山。昌大呀,如鹤一般飞于九天固然好,但像沾满了泥土和污水也来者不拒的兹山一样,做一个黑色的无名之人,不也是很有意义吗?」

故事最后昌大带着家人回到黑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决策分析】

《兹山鱼谱》的出彩之处特别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聚焦一下丁若铨这个人。

很多人当年看不懂《黄金时代》,现在依然看不懂《兹山鱼谱》。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萧红总是放弃easy模式,非要选择hard模式,他们也不能理解丁若铨明明天赋异禀,为什么非要不务正业,写这么一本小岛海鲜大全。他连叛徒都做得,为什么就不能像丁若镛那样,认个怂,歌颂一下程朱理学呢?

这个问题不仅观众好奇,昌大也很好奇,他全程不理解丁若铨,仕途打开之后甚至怕丁若铨拖累自己,一度跟他划清了界限。直到他发现丁若镛的《牧民心书》根本不治病,才想起老师这些年的追求才是实现理想的路径。

丁氏三兄弟代表了精英实现理想的三种态度。

杀身成仁的丁若钟选择了削足适履,正面硬刚,最后理想和肉身都被现实砸得稀巴烂。

丁若镛则有点类似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理想受阻之后,他开始转而拥护王道,又开始研究如何「牧民」,曾经的理想被他束之高阁……

而丁若铨看似选择了easy模式——逃避,实际上他选择了最hard模式——找到理想的实现方法,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口子。这也让这部片子不能简单理解成韩国版的苏东坡。苏轼时代根本没那么多纠结,宋朝儒释道三家和谐共处,根本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

丁若铨很早就发现日本西化之后国力大增,然而西学到底是什么?

是信仰么?好像也不是。从他拒绝执行罗马的乱命开始,他已经意识到西学本土不服的问题了。

在岛上百无聊赖之际,丁若铨终于想明白了。

他发现自己饱读圣贤书,却对现实一无所知。他刚到小岛的时候,发现接待他大婶正在拔松树苗,他怒斥大婶浪费资源。大婶则告诉他,官府见松树长大就把这里入官,这里是我们老百姓赖以活命的农田,我们怕被征走,就只能砍掉了。丁若铨把这个观察写成了小文章。

他听说岛上的一个鱼贩遭遇海难,在琉球、吕宋、大清辗转一圈之后回到岛上的奇遇,很多地方他闻所未闻,赶紧一字不落地把这段奇遇全都记录下来。

...

这本《兹山鱼谱》最难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士大夫写这些咸鱼、海草究竟为了什么?连深谙每种鱼有多少根骨头的昌大都无法理解。

有一次被问急了,丁若铨告诉昌大:我的理想是人人平等,如果写出来会给妻儿惹来大祸。我兄弟若镛的思考我并不认同,拥护王道于世无补。所以我选择什么都不写。

一个有丁若铨这样才华的人选择不说,比说还令人觉得震撼。他选择了自我流放。

然而《兹山鱼谱》真的是什么都不说么?他很努力地想要把现代文明的真谛写在纸上:利用好奇心发现世界,改变和创造。这就是大航海精神。

与其说教,不如身教,丁若铨把大好才华束之高阁,用毕生精力跟一个小岛渔民写了一本关于大海的书,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未来在哪里吗?

丁若铨还在观察海鱼、海鸟的过程中体悟了生命的壮阔。许多文明的哲学都是关于死的,而儒学的精髓却在于生。这又是儒家思想最内核的部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赞颂,顽强地生活本就是最美的史诗。

丁若铨看到了,找到了,也做到了。

这就够了。

那座黑白的小岛,在故事最后也有了颜色。

...

曾经精英们的说教总能迎来无数拥趸,现在大家则在各自的社群里学习实用的技能,有人关心怎么副业赚钱,有人关心怎么职场进阶。

我们都是普通人,欣赏不来网红哲学家那些诗和远方,只想午饭多加个鸡腿。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思考现代性和人为什么空虚,我们努力赚钱的时候一点都不空虚。

若真有那救世济民之心,不如专注研究一个小问题,哪怕它很小,小如《兹山鱼谱》呢?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心灵之旅吗?为什么非要无病呻吟?且不闻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于无可就药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