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第一季很好看,在“大逃杀”的类型特征下,揭示了社会阶层真相:底层互害,高层以此取乐,中层从中谋利。第二季拖了这么久,很大程度上在于升级的难度:游戏当然可以升级,但血浆迸溅得再猛烈又能如何?所以升级的关键不在类型特征上,而在寓意上。
第二季做到了。李政宰再次进入游戏,一开始也是延续了上一季的“求生”路线,但到了最后一集,他将枪口改为对准管理层,目标从求生、求胜进阶为颠覆系统。这无疑是第一季没有的思想实验。
在这里,不要太以胜败论英雄了。从寓意上讲,重要是的实验本身:总要演练一下,看看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尝试新的出路本身就是意义,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那些一副“主角傻B我最精明我就知道丫成不了”的“大聪明”们,从来无法推动任何进步。从人物上讲,有勇气挑战既有社会结构,突破阶层壁垒向上冲击的主人公,才值得我们看。有人批主角不聪明,但一个聪明的人如何在不公的社会结构中钻营取利,这有什么看头。还有人批主角“圣母”。首先,“圣母”如何能成为一个贬义词,已经让我想吐。环顾被批为“圣母”的价值,无非就是愿意为他人着想,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利他。如果这居然是值得唾弃的,那难怪只有自私自利能扬眉吐气、趾高气昂地畅行于世了。豆瓣上很多人最喜欢一边批别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自己毫无察觉地倡导和践行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他们只会配合不公,顶多像那些面具人一样,学会从制度漏洞里“偷”一些利益,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朝主角这样的反叛者开枪,然后得意地标榜:像他们这样靠卖器官占了上层一点点便宜的人,才是最牛逼的反叛者。
主角失败了。这也是寓言。
从结构上,这也是一个新颖的尝试:第二季的大结局,结在了传统三幕结构的第二幕结尾:all is lost, 主角陷入最低谷。传统戏剧三幕结构的第二幕要结在这儿,是为了第三幕高潮的到来:在最低谷过后,才能regroup,重新出发,全面反击,反败为胜。所以《鱿鱼游戏》第二季的结尾,天然令人期待下一季。当然,三幕结构只是一种观众在长期观影后形成的心理模式,创作者可以利用它,但不必须遵守它。第三季会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还需拭目以待。
人物上,变性人最出彩。一直羞答答低调做人的她,在反击到来时焕发出特种兵中士的职业军人素养,形成耀眼的人物弧光。这与一直喊着口号给自己和别人打气、在关键时刻却突然崩溃、蜷缩在墙角的海军陆战队员,相映成趣。当然,后者这也是正常人的反应。
最后提一件小事,弹幕里看到有人在抱怨节奏慢,然后后面有人回了他一句:你就喜欢看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