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两个小时四十八分钟。

画风:有一些商业气息,而且个人不太喜欢上身壮如萝卜头,腿短的有点小夸张(虽然可能唐朝人均身高不高,但是这个长宽比有点不喜欢。)但也确实突出了李白和高适的特点,也算剧组的描绘手法?腿再短一点,我觉得我都会骂制作方畸形审美……哈哈哈

...

内容方面:故事讲的很饱满,李白与高适之间的友谊叙述的相当清晰。不论是从李白的角度还是高适的角度,叙事抒情都相当完整,完美的呈现了剧组对于高适李白这二位先贤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是大众最容易也是最乐意接受的。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从小就接触唐诗,李白和他的诗再熟悉不过,大家都很清楚的记得小学老师上课强调“诗仙”一词。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没有它流传的那么深。上次看有关唐代的电影,还是《妖猫传》,里面也有李白的出现,但还是只能get到李白的洒脱放荡,对于“仙”这个字,真的无处可寻。这次观影过程中,看到全篇《长安三万里》对李白直接间接的描述,真的会感叹“好一个太白仙人”。

...

而高适的形象,从始至终都目标明确,那就是“一定要发挥余热,报效祖国”,高适的三观是那个夜夜笙歌醉舞的盛世中,少有的清醒。他对大唐的坚定,是哪怕安史之乱时的全国动荡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大唐的倔劲儿和决心。看到一个网上的评论说:李白不会投资啊,投资了永王……倒也不无道理,但归根结底,李白不是老了选择失误了,也不是不会投资…李白和高适的最根本区别是:李白是为了“施展才能”,而高适是为了“发挥余热,报效祖国”。出发点不同,后续的一切可能就没有可比性了。再说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其实片中的李白心里是有一丝羡慕高适的,哪怕是归隐梁园的高适,李白也知道,高适比自己坚定且清晰,李白知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如高适的,他也知道这种差距不是才华可以弥补的。

...

所以关于《侠客行》是为谁而作,我宁愿相信李白是照着高适的模样写的。一年之约的时候,李白是真的忘了他和高适的约定吗?李白急书高适的之后,李白真的忘了是他自己把高适叫来的吗?在我看来,一年之约的时候,李白是无法面对一年之前那个豪情满志而如今依旧虚度光阴的自己;在长安的时候,他也并不是真的忘记了对高适的急召,而是尽管他已名满天下,但仍无法像信中说的那样,要帮高适谋功名,他何尝不想帮高适,反而我在李白的急召书信中看到了他对高适的心疼……

...

本片整体感受:没有很明显的创新,但是故事讲的相当好!大致感受就是:剧组以老套的方式和手法,(而这种方式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讲好了这个故事。时长上有些节奏过慢,拖沓…近三个小时…些许夸张了…然后就是观影结束之后感觉整片的转场和镜头衔接的不够丝滑,具体是怎么个不丝滑哪里不丝滑,就还真不晓得是什么情况(咱毕竟是业余的)。礼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