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被研究得太多,我阅读得又很少,大抵许多看法要么早被提及,要么偏执得紧。不过也许仍有好处——至少此时我仍是诚实的,完全依靠直觉记录,可供日后的一次回首。
当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已早早被剧透掉:“这片会看得很折磨”,“斗牛的场面很血腥”,“没有剧情”,不难想,满足这些条件的素材,除了重复的斗牛记录还能是别的什么。是的,重复,这本就是一种十分有力的时间运作方式,复沓的韵律天生具有音乐美,更古老的诗歌中也许就带有强烈的抒情歌意味,这可看做一种怀着自由心态的咏叹,一次对生活中本应沿着时间均匀流逝却美得惊人而不得不牢牢攫住的时刻的强调,某些时候,甚至会携带上神秘的仪式感。
但这种显而易见的结构是表面的,我想到的是电影的纹理部分,亦即塞拉对动作的捕捉。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到好的诗“只描绘持续的动作而不描绘其他事物”,“诗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而诗不仅是在想象层面提供一种时间的绵延,在形式上,句内换行提供的时间延宕效果也在强化这一属性。如果我们不再把动作作为极简主义所要保留的时间素材,那么剩下的会是什么?在本片中,留下的会是许多红色视觉元素,以及剥除动作后的观众呐喊声,它们的时间性是十分机械的,尤其后者,几乎给我钟表随着发条走动之感,如此稳定,如此均匀。如果只关注这类时间,那么影片的主题将只关乎暴力的展示,也许正如机械运动天生具有的某种压迫感。
但动作在此片中得到的强调实在不少,无论是作为拍摄对象,或是拍摄方式。长焦摄影将动作的施加者与施加对象压缩在一起,观众将在画面中最明显的连接动作的两端;另一方面,动作也完全不只是某种姿态,而是一种先后承续的过程,本片镜头的长度足够我们观察每个动作的前后,并在此中发现时间的不均匀性。我想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纯粹的动作对时间的畸变,在这引用一段《安娜卡列尼娜》里感触颇深的段落:
“他什么也不想,也不希望什么,一心只求不落在农民后面,尽可能把活儿干好。他耳朵里只听见镰刀的飒飒声,眼睛前面只看见基特越走越远的笔直的身子、割去草的弧形草地、碰着镰刀像波浪一样慢慢倒下去的青草和野花,以及前面……他忽然觉得他那热汗淋漓的肩膀上有一种凉快的感觉,他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割了一行又一行,有的行长,有的行短,有几行草好,有几行草差。列文完全丧失了时间概念。”
全心全意的动作正是有这样的魔力,原有的时间流逝方式开始变化,它在短暂与漫长之间来回跳跃——当整个心灵投入其中,所有的动作显得一气呵成,斗牛士几乎仅仅靠憋着的一口气就完成了所有动作;然而注意那些小碎步,注意主角每次在最终一击前将嘴几乎绷成O型的长足准备,时间被拉得非常长,前者的短暂是关于生命的,后者的漫长是关于死亡的。在这种时间魔法前,观众也许将陷入同样诚惶诚恐的虔敬感觉。
另一个有关时间的纹理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情感和动作,动作和整个情感能完全融为一体——这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在很久前观看《淘金记》时,我被面包舞那一段所完全感动,是的,手指的动作非常容易夺走人的注意力,但那个片段的光线全部集中在卓别林的面庞上,是多么苍白,多么忧伤。在《孤寂午后》里,几个更大景别的镜头让我意识到,稍大点的景别能更全面地捕捉动作,否则,在许多时候,我只能盯着斗牛士,等待公牛出现到画面内。但正是这种截取让人更加集中于主角的等待——实际上更大的景别也意味着很难看清表情——我们从斗牛士略带疯狂的面部尽可能地进入他的内心,他的面容扭曲了,目光凝结了,而时间因此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停顿着,延长着。孤寂在这种漫长的时间里诞生了。
也因此,当这种延长性的时段拍摄对象反倒是牛时,那些疲惫、死亡的动作与情感同样也融合了——尽管这不再是通常意义的快乐。体验这种绵长的时间几乎足以抵消所有积极的评价,或许这正是孤寂另一层面——关于道德,死亡的诠释。
有关时间的随想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一次失败尝试
这个尝试是我的,不是雅克德米的,德米所做尝试是有意义的,我所做尝试是失败的。吸引我的是如此一个问题:尽管我们都愿意承认,电影不可避免地含有音乐性,音乐时常也会勾起影像的幻觉,二者都服务于美的享受。但仅仅做一致性的考虑毕竟是条顺畅的康 ...
一篇短评
完美的节奏与画外空间前半段是极简的车内空间机位,后半段回归诗意的全景旅行,甚至可以把路作为本篇的主角,正如死囚越狱中的声音一样。上下坡,分岔路,之字形,马蹄形,隐于阴影之下的,隔于土坡之后的,极富变化的韵律,在空间上延展,将声音给予 ...
回校随笔
十小时的马拉松对于i人算是无比幸福的生日方式。来之前和朋友调侃,八小时不是一日,二十四年不是一生,对时间的探讨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过下次还是不要选剧集的好。看前的宣传都讲这是法斯宾德最温情的作品,好在最使我着迷的冷峻感毫不冲突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