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太太真实了。

连看三部实在有点吃不消……当Celine在酒店里刚刚开始大发脾气的时候,我只觉得她神经质且无理取闹。这观感就像三部话痨片太难推陈出新了,只能靠爆吵加点低级佐料。

但当Celine开始谈孩子,谈她一个人搬婴儿推车下楼、半夜走在黑漆漆的河边的恐惧,谈她独自在家为孩子焦头烂额而Jesse满世界沾花惹草,我突然能理解她了。并非女人有无穷的挑事欲望与迁移冲突的能力,而是不被承认的牺牲、在困境的自我怀疑、被家庭琐事磨灭的少女心态,日渐堆积,总会在一些貌似毫不相干的时刻爆发出来。Celine在谈到芝加哥时爆发是这样,金智英在婆婆家拜年时崩溃也是这样。

这些话写出来好像干涩且烂俗。每当跟朋友描绘带妹妹的烦恼时,我总是无法找到生动的例子来体现那种又爱又恨、狂躁崩溃又无可奈何的微妙心态。说起来总归是泡奶粉、换衣服、陪吃陪玩、送幼儿园这么些事,但这些貌似轻松的小事轻而易举就堆满了全部的生活。这个可爱的小家伙用她的蹦蹦跳跳与暴躁脾气把你的私人空间挤压殆尽,而旁人则以爱的名义把你死死地绑在这份义务上,动弹不得。就像Celine描述的,“我很爱她们,爱她们胜过世上的一切,但在一天的大部分时候,我仍然时常想把她们扔出去,或把我自己扔出去”。

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让我想起了过往很多不真实的美好瞬间,而before midnight则让我反复地反思真实的家庭生活。人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声音更响亮的人吸引,在电影里我迅速被Celine说服,直至片尾曲才意识到Jesse其实付出了同样多。就像在家一样,一直以来觉得妈妈是受委屈的那一个,直至近来才逐渐意识到爸爸这么多年的妥协与迁就。

最近越来越想要把亲密关系切割成很多个侧面。一段关系可以提供什么呢?相互陪伴的价值、精神共鸣的价值、生理愉悦的价值、共同建设生活的价值,除开共同建设生活一项,每一个切面都是可替代的,但是人就是要把所有的需求都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并将任意哪个切面的缺陷都解释为感情的失败。很神秘,爱情可能是少数几种在非理性之下包裹着完整理性的情感,crush到来的时候全世界只认定一个人,对方能提供的情绪价值足够高,以至于可以迁就、可以百般顺从。新鲜感退散的时候,对方带来的价值越来越低,于是选择拒绝迎合,选择退回自己的舒适圈里。破局的办法也许是找到一个能满足你全部需求的人,但无妥协的、天生的、双向的完全匹配几乎不可能存在。再加上一地鸡毛的生活挑战,所有的婚姻都要成为妥协与迁就。

晚上跟妈妈闲聊,说未来想要满世界跑,想要只谈恋爱不结婚,妈妈说没事,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亲情确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但要获得相互扶持的美好亲情,却要经由痛苦的婚姻与家庭,多么无奈。

p.s. 打四星是觉得,导演似乎想呈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但我却只感受到了勉强弥合的不完美结局。Question uns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