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从开篇汉斯季默的名字出现开始,其特殊性就有所体现,《F1:狂野飙车》从这里开始就可能不会平庸。

...

平心而论,我完全就不是F1在任何方面可能的受众,属于那种会对着越位画线斤斤计较,却懒得多看一眼大奖赛到底要跑多少圈的无关人群。但这部《F1:狂野飙车》显然并不试图让我等无关人群去深入理解一项运动,它只是简单的从运动的角度出发,直白的击中每一个有热情的人的灵魂。

...

从真人版的驯龙高手到这部电影的成功,在这个电影时代观众的普遍品味已经漏出鸡脚。先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再在框架中自由发挥,不玩花里胡哨的意识流和lgbt,就能很大程度上获得观众的认可。可惜的是不知道何时开始,“导演和编剧一定要会讲故事😭”成为了一句真正的告诫。

...

而《F1:狂野飙车》就是近期讲好一个简单故事的代表性案例。简单的《绿皮书》黑白配、流氓白人混子和优雅黑人绅士的架构;简单的主角带领一群人组成失意者联盟,获得成功的故事。电影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对这个简单故事详尽的人物塑造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形象也是足够饱满的。

...

在这部电影中,主教练是法拉利车队抬千斤顶出身,他就在决赛中为桑尼抬起了千斤顶;女主也绝非普通爆米花中的公主式女主或正确性女主,在电影中有证明自己能力的成长历程,也完美的成为了桑尼和约书亚第二次冲突的调和者。而这群所谓的“失意者”本身就深入的理解处在现实生活中的观众,没有太多的幸运和天意,没有人是真正的边缘角色,观众能够和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一样,经历失败→努力→重生的过程,而这种成长不是生搬硬套和道德说教,是融入了主创团队以及对生活和赛车的理解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那这部电影被观众接受也是理所应当的。

...

对于完全不懂赛车的观众,《F1:狂野飙车》选择以运动热情作为切入点。我可能完全不懂赛车,但只要我是一个稍微接触运动的人,就能明白桑尼所谓的赛车时画面的变慢是一种“跑者愉悦”,在决赛的最后三圈的紧张感是半程马拉松所谓的“第21公里”,团队修车抢下的7秒是梦三顶级传控里的心心相通。那电影所传递的精神就从赛车上升到了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运动”,在作以小而精的故事情节,一部绝对合格的爆米花就跃然纸上。

...

在这个夏天首映和重映的电影还有很多,让《F1:狂野飙车》开的好头希望不要因为《超人》和《聊斋:兰若寺》而虎头蛇尾,最后还是要靠《淘金记》和《小王子》来托底。

...

至少我是这样期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