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2
感谢MCE字幕组
一个简单直白的故事,讲了一个少有的题材
一直以来,我都愿意将日系的动画作品与人们日常认知中的“动画”区分开来,因为这些一眼望去色彩斑斓的动画,大多都不具备一个普世性质的内核,其受众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向特定人群收束,形成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圈子。长不大的成年人们所制作的,这些外表华丽的东西,总是夹杂着私货的,童年与家庭、霸凌与排挤、青春与幻想、性爱与暴力……
这种对内适应,面向小圈子封闭发展的“加拉帕戈斯化”,是少数人为之狂热的原因,亦是日漫长久以来被诟病的原因。
这部电影亦是如此,明亮的色调,平淡温婉的节奏贯彻始终,但所描绘的东西却并没有如此美好:“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找回、补全被异化的童年的故事。
导演将某些意象摆在了十分显眼的位置,从喜久子发现自己迟缓发育的第二性征到结尾的初潮来临;从异常的天气变化到结尾的应声落雪。影片似乎在强调一个过程:某种东西从缺憾到完整的过程,从异常状态回归正轨的过程。
波兹曼认为,电子时代的来临会导致童年的消逝,热媒介会将一切信息直观的反映给每一个人,儿童可以不需要很强的阅读力和理解力,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切。但我觉得不仅如此,在具有读写能力和自我认知之前,家庭环境会更早的、更为深刻的影响到孩子。
喜久子在从小和肉子一起生活,见证了肉子多段努力而无果的情感,同时也被迫辗转各地,饱尝人性复杂,流离失所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作为孩子的喜久子“学习”到了这一切——“我要避免这些灾难再次降临我的生活之中”。看到肉子的情感外泄,我便以书为垒,不轻易流露情感;看到肉子为人处世先做后想、不管不顾,我便三思而后行,万事小心;看到遍体鳞伤的肉子,我便处处忍耐,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
4岁就知道身世真相,但碍于肉子的感情,得憋在心里;
班上小团体的摩擦,但两方都不想伤害,于是不去站队,得沉默;
突然的盲肠炎,不想让肉子失去工作,流离失所,得忍着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无疑明示了喜久子长期以来的内心状态:矛盾与落差。这种向内积蓄的情感,或许最好的治疗方法便是宣泄,影片中喜久子在文化宫和医院的落泪,以小动物的角度发出的心声,都是一次释放以及自我和解,同时也伴随着剧情的向前推进
“因为没人盼着我生下来”
如果我们把“异化”一词从哲学领域拿出,给予其一个扁平化的、泛化的理解“某种属于我的,或者是我所创造的,脱离了我,并且阻碍我,成为一种异己性的力量,造成了认知上的错位和迷茫”。这与片中喜久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和童年的定义十分相似,“我生在此世,可我越成长,我越觉得我不应当出生”,每一次来自周遭的“你俩不像”,都是一次提醒与打击,我究竟应该以何种身份继续活下去。
早熟的孩童,是压抑的,甚至带着些许可悲。尤其是一些终极问题,个人认为在孩提时代是绝不可去思考的,尤其是被动的去思考。这些概念应当安静的躺在原地,和小零食一样被孩子们囫囵吞枣般的咽下,具体的味道虽然记不太清了,但回想起来不会皱眉。生命是什么,童年怎么过才算对,在长大后我们能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答案,这自然是有价值有分量的。但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被压弯的就不仅仅是嘴角的笑容,可能还有人生轨迹。
或许是受乐天派肉子的影响,尽管暗翳里的喜久子会带有一些悲伤的底色,但并没有被完全的浸染。许多感情都只是被积压,并未被磨损。在运动会上,喜久子依旧能感受到生母热切的目光,在得知是她打来电话时,也是想与她见面的。和二宫同学的鬼脸一样,喜久子的自言自语一方面是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每个人带有“私密”性质的本我体现,只有在放下一切戒备时,才会显现。这块清净之地,遗世而独立,还是留存着好罢。
“那个不是需要做完的东西”,这是二宫对模型的看法,亦是一种生活观念。没有人能做到通古今而计之,小孩子不可能在各个时空维度上都做出最优解。既来此世,事已至此,多多正视自我,误会与爱都要脱口而出、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