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著小说《米奇7号》中的一句话,在我刷了第二遍后我更体会到了电影的主题。在正式上映后的大部分评论都是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讽刺进行评论,但说真的以我个人看这种讽刺其实是物料透顶的、最为表面的。

在原著小说中着重提到了“忒修斯之船”这一哲学概念,是对Mickey“消耗体”工作的比喻,小说着重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虽然也是注水小说,但结局以类似于“核威胁”的谎言收尾把越来越无聊的故事拉了起来。而电影《编号17》在3P之后就重写了整段剧情,让结局趋向另一种风格:片子Mickey 17对于5岁时导致母亲去世的车祸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因为自己按下了红色按钮所导致的,而Mickey 18则没有内耗坚定是汽车故障的缘故,所有对于自己的质疑在Mickey 18死后烟消云散,他不再害怕噩梦,最后按下按钮引爆打印机后突然醒悟“It's okay for me to be happy”,影片就此结束,Mickey的编号从18翻转到17,最后到Mickey Barnes,他真正找回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奉俊昊结尾想要表达的,无论死了多少次还是害怕死亡,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未知,明天依然会打印出一个新的我,但我仍会害怕,因为那终究不是我,因为这才是人。谈到影片整体,前篇用了太多笔墨写了前几位Mickey的经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过于长了,而又没有小说描写的细致,以至于片名出现时我都愣了一下,因为内地直接当做这片子的片名在片尾进行字幕处理了。

第一次观影也是在IMAX,能明显看出摄影有奉俊昊的风格,郑在日的配乐让影片的质感提神了许多,但剧本其实比原著还水,这样的叙事其实可以做得更长一点,虽然会挑战观众,但却会让整体结构看起来没那么别扭,不过我估计华纳也不会允许。小说更多描写了Mickey和周边人的日常,电影或许是时长缘故减少了很多Steven Yeun的角色的戏份,也是有些可惜;而Mark Ruffalo的角色相比原著的性格进行了调整,或许是想让幽默的风格更加突出,尽力想描写一个油腻的上层政客;至于Mickey 17和18的性格差距片头虽然有对打印时的事故,但从17口中也能知晓每一个编号都有不同的性格,明显也是为了观赏性,而这部电影也因此损失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总结来说,我期待的黑暗结局并没有,好在这个结局我也还算满意,或许勉勉强强能给个4星,但看完比起欣慰更多的是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