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算是第一批去打卡这部电影的了。说说感受吧。这个电影整体氛围比较压抑,叙事上细节不够,所以整体感觉不够宏大,就是没有那种几十年风云变迁浓缩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的感觉。
明星轮番出来打卡是挺热闹,但是有些角色根本没必要,我觉得直接砍掉都无所谓。就比如王祖蓝这个角色,真不知道想表达啥,还有薛凯琪这个角色,后面莫名其妙的就没了,连个交代都没有。感觉也是可有可无吧。就是来凑个热闹刷个脸。
从剧情片的角度看,这个电影它结构不扎实。比起一个我觉得远远被低估的电影,就是《第二十条》来说,《第二十条》的结构设计要精密的多。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基本功在那里,电影节奏紧凑,想表达的东西都很明确的被表达了,而且每个配角都比较出彩的,水饺皇后里面,我就没看见导演应该展现的这种基本功。
另外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地方就是电影表达的过于苦情,这个真的很讨厌。因为创业者她本身一定是非常坚韧,非常果敢的。这个坚韧,不是说她没有负面情绪不会脆弱和软弱,而是说,她肯定集合了冷静,豁达,机敏,大气,杀伐果断,等等的人格魅力她才能成功。但是这个电影过多的在表示她一个女人孤儿寡母的多不容易。
一个女儿孤儿寡母确实不容易,但是这种视角还是太客体化了。角色这么塑造不好的地方就是,它比较刻板,不立体。就感觉她一个女人没男人依靠去奋斗就特别凄惨。前面大部分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在传达这种氛围。把她的个人理想和主体性大大弱化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这个海清演的《我本是高山》的张桂梅就很差。因为她塑造的那个人全是情绪,大部分的剧情就是像活不起了一样,不是在歇斯底里就是在要死要活的,要么就是在悲伤春秋,你感觉整个人底色非常悲凉和颓败的。
但是恕我直言,这种创业能成功的人她底色一定是乐观的,有更多层次的。为什么宋佳演绎的《开在山花浪漫时》的张桂梅老师就很立体,因为电视剧版的张桂梅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并且乐观而幽默。这种人才能成事儿啊!即使在面对困境和绝境的时候,她这种性格仍然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力量,而不是悲伤。
这个电影就是这个煽情的成分加多了,你会更多的感受到更多的凄凉而不是力量。但是这个角色她的力量一定是来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那种强势。这个角色她打造的不够复杂,她能够经营这样的企业,她是有手腕的,有才干的,电影描写好像创业版灰姑娘一样,她的成功来自于她的善良和勤劳。这种观点是很无趣的。
然后整个电影很像那种话剧舞台式的表现手法。连转场和时代变迁的感觉都十分话剧式,玛丽的表演也带着一种话剧感,就是表演感。当然薛凯琪,王祖蓝之流,几乎没啥演技,真正有演技的就是惠英红,那小嘴一张,你就觉得她说的那事就发生在她身上,跟她就是一个人,她和角色就是一体了,太好了。浑然天成。
其他人还是很难摆脱,那种演的感觉。朱亚文作为中老年妇女的小鲜肉,出场也是比较帅呆了,就是感觉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且跟玛丽缺少cp感,显的有点莫名其妙。电影里的人物更是动不动就哭,每隔五分钟一小哭,十分钟一大哭。看着我也跟着哭,就是特别惨吧。其实我更多期待看到的是力量感。
大概因为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这种卖惨的电影。一个人能达到如此成就,不管她是男是女,我觉得她都不可能太惨。她一定是强者心态。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能成功的人,要么她是有过人之处,要么她是如有神助对吗,有一种带系统出生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种传奇色彩的东西给的不够多,特别是那种震撼的东西很少。
我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就知道她肯定会成功了,因为我知道臧健和的故事。但是这不是一个借口,好的电影就是让你哪怕已经看过10遍了,到了那个剧情的高潮或者是转折点,你还是会跟着揪起小心脏。但是我说实话,这个电影就没有这种感觉。她这么幸运,可以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状态称为商业大佬就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照理来说应该非常引人入胜的。但是呈现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流水账的形式出来的。
电影的高潮全都是情绪,而不是因为故事主线去转折产生的。这个电影是一个个人传记或者说是创业的故事,湾仔码头这个品牌的成功历史肯定是主要脉络,但是似乎导演更多的是聚焦在她的这种个人情感上,比如说第一波高潮是被老公抛弃了。第二波高潮是她捍卫自己的女儿,第三波高潮就是她妈妈死了。
倒不是说这种女性之间的代际传承不好。只是感觉也没有表现的很好。这条个人情感和事业的成功,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因为主次不分,所以没有互相助益的作用,只是为了交代剧情。从而让让人有种找不到重点的感觉。
总之,导演可能就觉得这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反正就那么回事。总是就是很奇怪,没有把重点放在湾仔码头从一个私人小饭店发展成一个品牌的那个重要节点上,那才是真正的高潮,因为它改变了一切。而且那个点发生的时候应该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电影里不但没怎么大肆渲染,反而是一笔带过,看着就感觉比较泄气。
母亲的去世,玛丽的哭戏成了全片的高潮。主打一个功力不够煽情凑。打亲妈这张牌,就是为了投机取巧,就是拿这个点生理刺激观众,让你感动。其实感情戏应该压一压,就是把它处理的内敛一点,显得更深沉,而电影真正的高潮应该聚焦在她的成功。
真正那个改变她命运的点没有被引爆,所以观众并没有那种刚开始看着揪心,看到她成功,跟着一起如释重负,长出一口气的感觉。反而是觉得,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就成功了。我觉得导演可能对创业戏处理的不好,所以想放大自己的特长,就是处理人物情感这一块。但是把真正的主线削弱了。导致电影的力量感不够,出不来。就没有点睛之笔。
而且就连这个饺子最后怎么几经周折最后改成湾仔码头这个名牌的也没说清楚,含糊的就带过去了。女主人公的成功感觉不真实。最后就是仍然给3星是因为,希望市场上多一些这种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是真心希望处理手法能内敛点,可不可以沉静但是有力量,而不是避重就轻投机取巧的去煽情。
臧健和作为一个因为生不出儿子被男性体系无情抛弃的人,能这么勇猛的开拓出一片商业帝国的能人,我说实话,她个人的人物特征给的不够,还是通过丈夫,子女去反衬她作为“女性”美好品质,大肆渲染她的母性光辉。而缩小了她本人具备性格特征,和一个成功者该有的人格魅力。通过电影我知道她干了什么事,获得了成就。但是我还是不够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奔着这个题材去的,这个题材值3分,但是感觉导演不够用心,顶多发了3分力。我期待看到的是形象更立体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宏大叙事下,关于优秀的商业奇才的故事,是关于人的故事,而不是关于“女人”的故事。在常态下男性叙事都是默认为人类叙事,女性的故事,就显得刻板又单薄。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