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探索。中国的家庭结构化创伤一定是个不得不讲的话题,这个时代的国内“边缘关怀式”电影人也实在不少——贾樟柯、邵艺辉等一众导演粉墨登场,却引人怀疑是否挂羊头卖狗肉,往往噱头大内容少,或者将创伤溶于符号争斗、满足知识分子意淫,或是供小资一笑、挂上“商业电影”的诨名,或是把故事由文字照搬上大荧幕、浑然不知导演为何物。而这部《年少日记》,是我目前看到的第一部在国内相关题材里可以与“完美”相称的电影。

1. 电影简介里的“视差”

我向来有看电影前先看简介的习惯,目的是梳理清楚电影里的人物关系。什么风格的简介都有:毫无意义的、详细概括整部电影叙事脉络以至于把反差都剧透了的……但这部电影首先在简介上就给观众设了个局——

一封没署名的遗书、一群看似无恙的学生,让中学老师郑Sir(卢镇业 饰)想起充满暴力与遗憾的童年往事。他亦面对妻子离别、父亲病危,同时必须找出企图轻生的同学,阻止悲剧重现。

看来——应当是童年创伤的郑Sir,在长大后做上教师以救赎童年自己的故事?

就这么看下去,直到临近结局我才明白:郑Sir是弟弟,承受“充满暴力”的是他的哥哥——一个永远停留在10岁,仿佛不曾存在的男孩。

这种戏剧性的张力,在冷静繁杂的剪辑里带进了一些“人味”。

看后再结构简介,其意味在于:“一封没署名的遗书”是开启电影的引子;“一群看似无恙的学生”暗示了创伤者并非遗书者个人,而是整个群体的压抑;“遗憾”明指哥哥的死;“妻子离别、父亲病危“都指向尚未走出的童年心迷宫。

2. 电影人物行为动机剖析

父亲是个中国传统式的“严父”——相信英雄都是打出来的。这与他们的时代局限有关,或者说是两代人的“代沟”:父亲凭读书出人头地,不经思考便相信儿子走他的老路一样能获得一样的成功。在中国,“严父”形象的代表就如傅雷。迄今中小学有《傅雷家书》传世,而与父亲互通书信为、后世膜拜的傅聪后来怎样?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加入英国国籍并与父亲决裂,到死不再与其见面。

电影里的父亲常常把自己“很忙”挂在嘴边,拒绝与儿子交流,一副天成的独裁者模样。他不是崇拜暴力,而是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当他发现哥哥没有天赋时不是接着把他打死,反而停止了对他的打骂,一副也要从此断绝父子关系的姿态。

母亲在也循着传统的家庭结构。任男人为事业、女人为家庭的分工为理所当然,在家里与丈夫赫然也是不平等关系——因为向学校捐款时念出的捐赠署名是她的名字,丈夫就果断对她拳脚相向。但她选择了服从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在家里成为丈夫的代言人,把旅行当作是二子优绩的嘉奖。当她也对二子有柔情的母爱,会担心哥哥因为留级受打击而劝说丈夫带他旅行。但母亲的爱是愚昧的——当哥哥提出要去看精神科时,她却认为精神科是给疯子看的、一口拒绝,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她的愚昧,是她事事依丈夫、不经思考的思维方式长期发展的必然。当哥哥自杀身亡时,她的“理所当然”式幻想也随其破灭,与同样幻灭的丈夫选择离婚。

弟弟也承认,自己在家里也有些看不起哥哥。我们总是看不到他人的痛苦,拿自己的经历生搬硬套进他人的人生,弟弟理所当然地觉得哥哥做的不好是他自己的问题。所以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把闲着的房子拿去出租”;父亲一直很忙,弟弟只想睡觉。真正的杰出人士,一定有他人不能及的包容力、共情力,就像最终取得救赎的弟弟,终于走出了童年的创伤,也救下了遗书的同学,实现了那年与哥哥迟来的共情。

你在的时候,家里没有你;当你不在了,我就成了你。

3. 电影里那段“必然的”爱情

但是你一直不开心。等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一定要告诉我。

你为河马配音,让我想起哥哥也常为玩偶配音。

你说那个朋友是你自己吗?

给河马配音的举动,说明她也有一颗脆弱的、易碎的心。借河马说出口的“拜拜”那么可爱又温柔。此后我们阅人无数,但无论与谁在一起,我总会想起你——你是我的必然性。知己之人,相遇便是奇迹,还怎么可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