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了一遍,可能对剧情的理解不够深入。
先说剧名《十二公民》,既然是公民为什么却只有男性出现?复刻剧情和设定连历史遗留问题也一同保留了,甚至还增加了一些原作没有的糟粕。男性角色用戏谑的语气说出“干女儿”“那女的脱光衣服”,在全篇充满戾气的争执中,这是为数不多用来缓和气氛的话,令人掩鼻,难道编剧觉得这种低俗又不尊重人的话很有笑料?
还有故事背景很牵强,大学里的西法课为什么需要家长参加并赚学分,如果离得远还得特地做高铁赶来学校,设置课程的老师放在现实里准被学生骂惨。
这种模拟课堂失去了原作的紧张感,为人命变成为学分,我觉得《十二父亲》这个剧名不错,至少比《十二公民》贴切。不过随着剧情推进,家长们的注意转移到案件本身上了,各家长言语之间都很有本阶层本职业的特点。
电影里面塞了很多东西:地域歧视,贫富差距,外地人流入挤占本地人生存空间,官僚主义。在提到这些时,家长们戾气十足,愤怒的话语来回抛来抛去,甚至我在看时都被这些负面情绪感染了,可能是这版对情绪的表演太用力了,争吵后很快就急眼,让我觉得剧中角色的情绪控制力很差。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涉及阶级矛盾,房地产老板说出“我富是因为自己有能耐,穷人没能耐”这个不经考验的观点,他把整个社会的问题定义为个人能力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逻辑,好一副资本家嘴脸。
在结尾八号的身份出来了,好好好原来是检察官,如果我是八号就在开头提了,这样进展会更加顺利还会少些质疑,虽然符合逻辑可是不好凑剧情了是不?
八号检察官一直是坚定的无罪论,我觉得没有这场争论结局也不会变,不管怎么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八号。虽然我觉得把别的家长设置为检察官更有看头,“在争论中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最后逆转案件的走向”这个剧情显然更有意思。
最后,结尾为啥要加上真凶落网的新闻,这不是纯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