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只小狗还不知道在明天之后,他就要在10点23早早地睡觉,不会一个人看电视到深夜或者一个人吃着速冻的芝士通心粉。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投入到这样的新生活中,他的生活没准备好让另一个人加入。而在他准备好了之后一切又都晚了。
这部电影的画面语言可能是最高一档的。每个地方都藏着作者的巧思,在这里截图几个吧。

首先是这里订购机器人之后门上的链子(为什么链子不是取下的?),包括机器人组装时的窗外视角带来的隔离感,机器人苏醒之后被吓跑的鸽子,都在展示一件事:独居的狗狗还没准备好让另一个人加入自己的生活。这里的叙事节奏是割裂的,不仅从各个角度的事件暗示上,还从镜头频繁的切换上。而且在组装好机器人之后,狗狗也没有给机器人带来足以支持它生活的认知模型训练,没有做好引导机器人生活的准备,机器人也没有相处的经验,第一次出门的结局或许可以从握痛的手中窥见。

机器人的几个梦也都很有趣。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不同的场景都回到最初的dog的公寓,但他永远也无法到达那个团聚的现实。(而在他被解救且成熟之后他反而不要求这种团聚了)dog的梦就更有趣了。构建童年环境的冰淇凌车让雪人具有生命,暗示创造机器人过程的堆雪人,跟着雪人前进的盲目性,雪人带他来到保龄球馆的陌生环境。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梦境是欲望的体现。狗狗现在的欲望就是能够回到机器人的身边,这种依恋的心理构建出了相似的雪人的形象。在陌生环境中如鱼得水、且保龄球技巧十分出色的雪人,扮演了一种类似于父亲的、类似于现实中机器人的形象,尤其在狗狗的潜意识为他构建了创伤体验之后成为了依恋的对象,雪人的形象赤裸裸地被机器人的真实形象替代了。这一切简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完美样本。

另外机器人和小鸟的环节也很有趣。机器人逐渐理解了情绪的相互机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进行一种缺乏交互的单向情感满足。而小鸟的飞走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放手的结局。

最后浣熊和机器人的音乐实在是...
音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机器人的三场梦包括和狗狗相处的时间里都有songA的出现,而在后面歌曲的变化也显示了两人的渐行渐远。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是精力有限就不说了。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但我离开了你。还是我离开了你,但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爱情里的选择没有对错,一转头是这一个,再一转可能又是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