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我一直很难看完中国电影,它们往往想要表达些什么深刻的东西,但在我看来大多数电影不知所云,枯燥而漫长,完全是导演顾影自怜的产物。
不知为何,我将《地久天长》完整地看了两遍,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如今我只记得大概的情节,但是我始终忘不了它带给我的那种情感触动。
这份触动首先是悲伤,这份悲伤完全来自于丽云。我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她的名字是普通的,她的长相也是普通的,她的一生是平淡与悲情交织的。
因为一场意外,丽云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又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被好友海燕撺掇着失去了第二个孩子,经历了流产之痛后她又被迫下岗,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之后她领养了一个男孩,可是人到中年,养子叛逆,丈夫出轨,她自杀未遂,没有人知道她的心里有多少痛苦与委屈,她的面容始终是平静而温柔的,这份魅力来自于丽云本身的故事,也来自于演员咏梅的表演。
丽云是善良的,她给我一种经历了这一切都没有恨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她又能恨谁呢?恨好友海燕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海燕会半逼半哄着让丽云去堕胎吗?海燕知道即使堕胎,丽云也会下岗吗?如果知道,海燕何至于后半生活在悔恨莫及的折磨之中呢?
在海燕生命的最后,她最放不下的不是自己的子孙,而是丽云终于可以有孩子了,那是她心里最深的伤痛,可是该承担代价的不是这两个女人中的任何一个。
恨不了好友海燕,恨不了参与儿子死亡的另外一个稚嫩孩童,恨不了和自己一样经历丧子之痛的丈夫,恨不了下岗潮,恨不了更宏大的东西,那超出了丽云这个普通妇女的理解范畴,于是只能恨自己,于是丽云选择自我了解。
被丈夫救下之后,一切伤痛好像都随风逝去了。这也是触动我的第二种情感,遗憾。咏梅与王景春斩获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和影后,获奖片段是他们去给儿子上坟的场景。
斯人已逝,而为人父母心里的痛苦经年不息。
他们原谅了吗?他们从未责怪过。
他们释怀了吗?没有。只是无奈而已。
一切的一切,都像儿子的尸骨一样深埋地下,那些经年累月的遗憾,没有人再主动提起,受害者三缄其口,以免揭开那个从未愈合过的疤痕。
人活着,就要被天定的命运和人为的制度裹挟着向前走去,无论是否伤痕累累,日子都要继续过下去。幸福是存在于回忆,而痛苦地久天长。
幸福只存在于回忆,而悲伤地久天长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现实在流血,而我们在乌托邦里谈论革命
这部电影看了两遍,不知道为什么今晚才想着要写影评,可能是因为过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文化发展总是滞后在物质发展之后。电影里的大别墅就是理想主义者为自己搭建的临时乌托邦,别墅外在流血,别墅内我们在谈论电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