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

去年十一月,因为工作关系,我刚好赶上《想象之光》国内首映,就抢了票,见缝插针去看。因为贪心,当天我买了两场,前一场是《卡比利亚之夜》,半小时后接《想象之光》。我到现在都很后悔那天的安排,因为很难从卡比利亚结尾传递出的复杂情绪里走出来,导致下一场我根本就没适应《想象之光》的叙事节奏。两场看完接近十二点,人彻底废了,幸好影城所在的万象城地下有个不错的日式面包房,买了个贝果安抚了睡前的情绪。

回京后,我一直对《想象之光》耿耿于怀,总在想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在准备别的节目的同时,甚至在和一磅老师录制滨口龙介那一期的同时,我都在想,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想象之光》?

...

时不时的,我在看别的电影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想象之光》后半部分的海边洞窟,总能冒出来。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中的神秘感和温柔的“发现”过程,是当时最打动我的,以及在看电影时影院里也因为满场、空调温度不够低,有一种闷热的体感,这种身体的记忆,也会偶尔冒出来提醒我。终于,我在某一个下午,突然找到了理解这部电影的角度。

...

先来说说影片——

《想象之光》是印度导演帕亚尔·卡帕迪亚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在2024年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此前的作品是纪录片《无知之夜》,入围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获金摄影机(导演首作奖)提名。这位导演出生在孟买,1986年的,毕业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她的短片《午后阴云》在2017年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基石单元。这是我们节目里聊到的又一位戛纳的宠儿。

导演自己说,《想象之光》这部电影讲了三位完全不同的女性之间的友谊。而这个片名,也是导演的母亲一部画作的名字,导演谈到母亲的画作与她的影片产生了某种共鸣,她向母亲借用了这一名字作为电影片名。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如果你看看医院的空间,它就像一个国家的缩影。”

...

剧情简述

故事围绕三位女性展开,她们都在孟买打工,在同一家医院工作。

...

护士长普拉芭工作尽责,是位严厉的领导,下班后很多护士会一起看电影,但她从不参加她们的娱乐活动。普拉芭常会帮助医院的医生玛诺吉学习印地语,下班路上两人偶尔会顺路走一段,能聊几句。

...

分诊护士阿努和普拉芭分租一处简陋的单元,看起来乐天烂漫,却也有自己的困扰。她深爱着穆斯林小伙希亚兹,两人的爱情在他们各自的社会关系里是绝对的禁忌,她俩瞒着同事、也搪塞着远方父母的相亲命令,想尽办法找机会能共度春宵,却始终不能如愿。

...

医院食堂的厨师帕尔瓦蒂,在丈夫死后,独自住在一间即将被开发商强拆的危楼破屋,那是他丈夫生前得到的赔偿,但是没办法抵抗被征地强拆的命运。开发商派流氓们成天骚扰威胁,让帕尔瓦蒂疲惫不堪。

...

普拉芭帮帕尔瓦蒂找了位知名律师,还陪她去咨询起诉的事,但是帕尔瓦蒂没有房产证明,只能接受强拆的残酷事实。她不愿去打搅在大城市安家的儿子,宁可回老家自在谋生。这也深深触动了普拉芭。一个深夜,帕尔瓦蒂拉着普拉芭朝着开发商的光线广告牌扔出了石头,带着怒意的石头打破了豪宅广告的虚伪笑脸,让她俩发泄了怒火,徒劳却温暖。

...

一天夜里,普拉芭收到无名快件,一个精致的电饭煲,原装进口货,阿努认出是德国产,脱口而出普拉芭的丈夫不就在德国工作吗。普拉芭曾经接受父母相亲之命,与素不相识的男人结婚,还没来得及相互了解,男人就去德国打工,渐渐断了联系。

...

如今凭空寄来的电饭煲,既像是补偿,也像是存在的证明。总之,高档的表面红漆反着清冷的夜光,占据着普拉芭原本就局促的住处,也无理地霸占着普拉芭的情感生活。

...

阿努的地下情被同事传得沸沸扬扬,也终于传到护士长耳朵里。阿努不顾护士长的反对,非要抱着她俩养的猫让玛诺吉医生给超一下看怀了几只宝宝。玛诺吉的手被热情的阿努按在猫肚子上,他的眼睛却望着普拉芭。护士长劈头盖脸对阿努一阵狂批,把同事对她的议论加倍倾轧在阿努头上。两人不欢而散。

...

普拉芭心怀愧疚道歉,对阿努讲了自己的情感困境,两人在孟买的黑夜里相互依偎。阿努迎来了和情郎独处一整晚的天赐良机。可是就在阿努满心期待地买好布尔卡乘上火车的时候,希亚兹发来消息,因为轨道淹水,他父母不能出门,俩人的亲热计划就此破灭。

...

派驻在此的医生玛诺吉合约到期,他借机向普拉芭表白,希望能留下来与普拉芭一起生活,即便知道她已经结婚。普拉芭局促地拒绝,孟买的夜,刚下过雨,医生曾经写给她的动人诗句、专门为她做的点心,都成为遗憾的注脚。

...

因为电饭煲的存在,普拉芭被迫放弃了新生活的可能。

...

帕尔瓦蒂决定回乡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她从蜗居处带走了很多东西,还要普拉芭帮忙,普拉芭就叫上了阿努,于是三个女人乘火车到了海边。一切将在帕尔瓦蒂的故乡发生微妙的变化……

...

故事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即两处空间,孟买、和帕尔瓦蒂的海边家乡。按照片长,前60分钟左右的故事发生在孟买,以夜景为主;后60分钟的故事发生在海边,场景更丰富,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聊到。

...

影片开场,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在孟买打工谋生的众生相,同时,出现不同的声音,讲述自己的状态或者对孟买的印象,这些声音没有具体的主人,她们没有名字,也没有过去和未来,她们的语言,和画面上呈现出的抓拍的真实场景相叠加,产生了某种印象,那就是:她们挣扎在孟买,这座城市的样貌、颜色、气味或者气质,将以她们的视角被呈现。

...

因此,我们带着这样的印象,去回味影片中的孟买:在医院里、在夜市上、在地铁站、在轻轨上、在合租的单元里、在出租屋的窗框里、在街心公园的角落,低照度的光,有疏有密的雨,冷酷的蓝色光和蓝色块的布景主调,拥挤的闷热的,我看的时候觉得喘气都挺费劲。

...

在这样的城市,阿努和希亚兹找不到地方亲热;在这样的城市,帕尔瓦蒂没办法证明她在自己家里居住;在这样的城市,普拉芭被一个德国电饭煲封住了身体和情欲。

...

除了知名大律师的家,以局部场景、柔和的灯光呈现,其它地方再也见不到柔和的灯光,谋生的人,都被冷硬的线条和极强的对比度构成的光影压迫着吞噬着。

...

在仅有的一处电影院场景里,普拉芭终于愿意参加护士们的下班娱乐,女人们相依偎共同盯着银幕,放映机的光温柔罩在她们的身体线条上。即便如此,还是令人气闷的空间、虚假的光。

...

在接近一半的时候,影片出现一段夜戏,印度教的某种游街仪式,再次回归到纪录片的手法,抓拍下那些来看热闹的普通人的神态,并再次出现画外音,还是疲惫的声音,说出对这个城市的理解,比如在这个城市没人有资格抱怨,比如这是“希望之城”等等。

...

我们看到这里,才听到这样的人云亦云的鸡血型的语言,得到的就是讽刺和无助。因为彼时,我们已经彻底被拉进到三位女性的生存困境里,看不到所谓的希望。

...

影片的前后分野极其明确,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甚至恍惚觉得割裂,但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因为没有被狗屁工作消耗剥削,心境不同,就体会到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

但是,当我眼看着三个女人在过度曝光的太阳下面,在丛林包裹里,她们帮着帕尔瓦蒂收拾行李,拿出一件又一件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东西,注射器、导管……好像都在这里用不上的废物,可又让我们瞬间感到了帕尔瓦蒂的卑小的生活需求,她就只能拿这么些,她就只有拿这么些。

...

我们此刻感受到了导演的慈悲,或者说某种慷慨,给观众一种生命力的源泉。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的主题——不是影片的主题而是我们去看去理解这部影片的一个角度——看见。

...

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在灌木里方便的普拉芭,一向包裹严实的护士长,坦然地解手。特别有趣的是,她是边系裤子边听到了声音,她循声过去,看——看到了阿努和希亚兹亲热,两人难舍地告别。

...

导演让我们跟着阿努,被希亚兹带进了一处海边的洞窟。一开始我以为是《漂流人生》、陈哲艺那种避难所性质的洞窟。后来发现不是,导演很厉害,她给了个爱欲的神秘的有时间感的洞窟,这里能看到现代人手写的谁谁谁爱谁谁谁,也能看到笨拙古朴的刻像,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把人的头像刻在岩壁上。

...

性爱是放在“看见”这个空间之后的,那么就不是简单的爱欲,而是悲伤的,命运感的,甚至是历史感的性爱。要注意的是,在洞窟里,也是微弱的光,但是与孟买的低照度不一样,情境完全不同,而且此处的光线是用来“发现”和“感知”的,而孟买的光线是隔绝的是幽闭的。

...

她在海边遇到一个溺水者,她是在场唯一的医护人员,以专业的威严和技术救活了这个中年男人,并赢得了周围村民的尊敬。有趣的是,医生的诊所离得远,到了那里还要等医生出诊回来,才能救治这个溺水的中年男人。医生家里的老婆婆好像理所当然地就叫普拉芭进去陪这个溺水者说话,说是刚刚醒来的人很害怕,要看到他熟悉的面孔才行。老婆婆把普拉芭当成了溺水者的妻子。

...

那么,普拉芭借由解救他人,遭遇了身份的模糊,从而“看见”了自己,最后,她在海边接受了阿努的地下恋人,让阿努光明正大地把希亚兹叫来。海边,还是光照不足的饮品摊上,几个人坐在一起,三女一男,谈着微薄的希望,就像孟买的夜里,越是光照不足,眼神光就越明显,希望也是一样。旁边看摊儿的小姑娘开心地听着音乐边工作,用导演的话说,是新一代的女性,她能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处境。

以上,就是我“看见”的《想象之光》里的“看见“。

图文编辑: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