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经二刷,笑也笑了哭也哭了,总觉得得留下点什么。
《七人乐队》,别名《七部半》。但其实我更愿意叫它“菲林记事”,“菲林”在粤语里就是“胶片”之意,这部影片也全部是用胶片拍摄,胶片质感很强,给我一种回到九十年代挤在放映室看电影的感觉。记事,就是记这部电影所拍摄的,香港五十年代至未来的故事。
当然,俗套一点,叫“我和我的香港”也未尝不可。(笑)
这部电影分七个 part,我挑一些中意的详细说。
首先,看了两遍,最中意的还是林岭东执导的《迷路》。其讲述了一个从英归港的香港人(任达华饰)在“截然不同”新香港迷路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但情感很浓烈。影片中出现很多过去和未来的对比,比如将过去中环码头和现在的对比,对比过去的胶片和数码相机等。这些新旧相撞迸发出激烈火花,可他们都是香港。那些被拆除的,新建成的,在我这个非香港人心底打出铿锵共鸣,我体会之深刻,那些陪着你长大的,地标性建筑,被拆除,用电影里的话来讲,“就像是被拆了祠堂”。
这令人唏嘘,可旧不去新不来。那些旧的辉煌上亦生出新的灿烂。
“为什么要拆?以前的不好吗?”
“以前?你出生的时候,这里全是海,连大会堂都没有。”
回来细想,其实还是不免会有遗憾。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今年沉入海底的珍宝海鲜舫。它曾是香港的珍宝,许多港片,如《无间道2》等都在此处取过景。
可惜,珍宝也会陨落,更不用说那些平凡的。
下次再消亡的会是什么?我无法可想了。
物会消亡,但人终要归家。在故事的最后,片中的儿子问母亲:“为什么不带daddy的骨灰回英国?那里有山有水,还有大片平地。”
“他中意香港。”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直接破防了,在电影院里哭成泪人。是啊,辉煌的香港,流光溢彩的年代,不可替代的故乡。也许英国确实好过香港太多,可都没有他对他的故乡的感情。
在这部短片里,我的香港情结得到诠释。再好的地方,都比不上这一片海岛在我心里的地位。林岭东导演完全地把他想表达的东西影在电影里,以使我情难自禁。
之后简单讲下《校长》。这篇我比较失望,可能是我抱的期望太高。先前看花絮以为有感情戏,可实在是太寡淡。连那场我觉得是点睛之笔的哭戏也被剪去了——这使得这部的“感情”实在太无趣。
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校园生活的一些细节刻画,像极了六十年代。公仔卡片,路边摆摊的学生,以及同学情谊——实在是很写实了,甚至让我恍惚看到自己的小学日子。
以及镇宇还是那么漂亮。(笑)
再说下《别夜》,谭家明导演的。之前对他的评价还是有失偏颇,初看觉得无味,再看反倒看出了些《阿飞正传》的味来。而且七部中只有他把故事讲的完整,其他或多或少有些缺失和潦草。同时节奏也很舒服。
但我实在对这部的情节不敢恭维。
《练功》没什么好说的,平淡。
《回归》整体十分不错,故事也耐人回味,隔代亲的同居,有笑有泪。但打戏有抄《叶问》冷饭的嫌疑(类似于抄范本吧),但不影响。
《遍地黄金》很有意思,讲炒股讲炒楼,当时确实是香港最容易赚钱的方式,有时代特色,有不失风趣,只能说不愧是杜sir的手笔。
同时,也是有许多可以深思的:遍地的,到底是黄金还是裹上金箔的屎?
以及,“深思熟虑”,踌躇不前,有时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啊。
《深度对话》挺好笑的,不知道为什么,一刷的时候好多人在笑,可二刷除了我就没人笑了。不停反转有些《使徒行者》(卧底卧底再卧底)的味道,十分喜欢。后面的徐克和许鞍华的出现是点睛之笔。
最后想说几句,其实我好向往香港,想尝尝那里的公仔面,元朗的老婆饼,深井的烧鹅,避风塘的虾蟹,上环的鸡蛋糕。想看看《枪火》的取景地,看看深水埗的人,看看九龙看看尖沙咀弥敦道,看看这东方之珠。
现在已经不是上世纪,香港的面貌也与以前大相径庭。可香港永远是香港,哪怕他重建千万次,改造到面目全非,甚至城市颠倒,它都是我心中的香港,香港人的香港,中国人的香港。
因为香港的魂永远立在那里,永远不会改变。哪怕彗星撞击地球,宇宙毁灭又重启,人类第三文明再度建立,过去十二万六千五百年,这都不会改变。
《七人乐队》,演奏落幕。
我爱香港。
我们都爱香港,爱我们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