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久才看了《无人知晓》,今天本没有写影评的冲动,但是读了很多小文章,看到了lzm写的,想了很久,又有了对《无人知晓》新的理解,应该趁忘记前记录下来。

为什么我想说“无色”,因为相对而言,世界是“有色”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眼中有色彩、生活有色彩、情绪也有色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出生长大,接受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让世界给自己染上色彩,于是世界告诉我们:生活的困难是令人痛苦的、穷是会令人窘迫的、脏和臭是会被疏远的、离别是让人悲伤的。有温柔色彩的人替孩子开脱、为他们帮忙,有冷漠色彩的人不管不顾、浪费无垢的真心。。。

那么孩子们呢?且不论十一二岁的あかり和京子,而三四岁的茂和雪,更是透明的存在。在他们寸步不离单元房的生活中唯二的色彩,一是最简单的童真和梦想,二就是离他们而去的妈妈。就算如此,在是枝裕和的镜头里,孩子们面对的仍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因为黑,也是一种颜色。于是在四个孩子的眼睛下,一切都褪了颜色,一瞬是无忧无虑的玩乐绽放着七彩,一瞬又是在无色中凝滞的春与夏。

说到这里,本应该让人悲愤才对,抛弃了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任由他们被现实蹂躏,最后更要不依不饶,要性、要死亡才足够让人振聋发聩。

是枝裕和拍了,但没有那样拍。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透明,透明到连永别都无从谈起。每每想到这里,心里的沸腾就戛然而止,悲伤就倏地失了声。

我想,以任何一种眼神来审视《无人知晓》都是合理且出色的,我们以自己的心来衡量孩子们与世界,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只是在有色彩的世界、时常会忘记无色,而在无色的人生中,也想象不到有色世界的悲与喜。

当然之于这部电影的美,有很多很多讲不完的细节。只是当我看完后,才突然真正意识到它的“无色”,及其相对的世界的“有色”。

另外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尽管我从小时候就并不喜欢那些确定的事物、容易怀疑,但慢慢脱离了孩提时代的稚嫩,我想我应该用另一种方法来抵抗世界的“有色化”,于是我听到更多声音、看到不同的色彩,用更多的颜色来冲淡社会单一的“有色化”,这样的接收能慢慢让我变得平静,在与问题同样的位置凝视它,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对叛逆的一种延续,持续与社会的颜色稍稍错开,也秉持着我一贯怀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