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第四季应该算是播完了吧?奇怪,杨子说了那么多遍1月18号节目结束,这不还没到1月18号吗?
算了不管了,我现在急需发泄一下情绪。
是的,这篇就是纯发泄,没有任何营养。既然这个节目现在就是靠着刺激情绪吸引流量,那它也不配得到我认真严肃的评论。
我真的很少会花这么长的时间(长达三个月)追完一个东西,然后感觉会这么不适。一般来说,追个剧或者综艺,我会很快判断它值不值得我追下去,要么一两集就觉得没啥意思干脆放弃,要么能追到底的应该都是观感还可以的。印象中,最近这几年,只有一部《山海情》我追完了,然后被结尾的主旋律宣传恶心到了,愤而打了差评。
《再见爱人》第四季更少见,我看了前面几期就已经不舒服了,但我还是一期不落地追完了,然后果然在接下来的每一期都受到伤害。给你们看一下我在11月发的两条豆瓣广播:
而且我很清楚,我之所以看节目看得如此难受,绝不是因为讨厌其中的某一个嘉宾。不管是杨子还是麦琳。我承认,他们的某些行为确实是属于我不喜欢的点,但我也知道,那些事追究起来,也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琐碎碎,都是周围平凡的人身上很常见的一些缺点。再说了,杨子只会伤害黄圣依,麦琳只会伤害李行亮,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当事人都可以原谅对方,那我如果比他们还激动,就太荒唐了。而且这里面也不涉及任何公共利益,作为外人就更没必要义愤填膺了。
然后再想想看,我看过那么多电影,电影里的情节可比这档综艺激烈多了,打架斗殴杀人性侵虐待断胳膊断腿坐牢迫害战争灾难……我都很少会产生比看这档综艺更激烈的情绪,这是为啥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节目组正在用一种很新很全面的方法,激化放大矛盾冲突,然后操控我这个观众的情绪。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用高强度的旅游活动,让嘉宾进入疲劳状态,放下戒心。
在一些游戏环节里,精心设计一些拱火的问题,埋下一颗颗地雷。
等哪颗雷炸了,就如获至宝,将各位嘉宾的反应进行精心剪辑,重点渲染烘托。
后期再配上各种拱火的花字,渲染性的配乐,观察室嘉宾冷笑或不屑的表情。
在后面的节目中还要将那几段暴雷细节反复倒带重播,让观众对嘉宾的表情台词深化印象,甚至倒背如流。
还要让观察室嘉宾集体拱火,发表各种看似客观但倾向性极强的评论,引导观众站队。
微博那些热搜,不知道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节目组买的,这个暂时存疑。
根据网络舆论,及时调整应对,比如“熏鸡事变”后,就在视频节目页面作重点突出,还用这个吸引大家买会员可以抢先几天看,还迅速跟某连锁快餐品牌达成合作推广其炸鸡套餐。
然后他们还出了其他的一系列周边产品,比如相关的辩论节目《爱人说》,围绕嘉宾的一些黑点展开辩论,还有同名的大电影和书,务必将这滔天流量的剩余价值榨取到底。
……
凡此总总吧,反正就是务必多管齐下,一网打尽,就不信你看了情绪不会被点燃。
就说那个“熏鸡事变”吧,那么多人因为这么一件破事儿,就对麦琳展开网暴。可是等清醒过来后,麻烦诸位再想想,它真的有那么严重吗?那不就是一件我们生活中每天随处可见的小摩擦吗?为什么葛夕事后都不觉得麦琳有多大问题,还继续帮麦琳说话,反而是围观群众觉得葛夕被麦琳伤害了?
很简单,是节目组在拱火、渲染、放大,让你觉得这事很严重。
而且,针对不同的嘉宾,节目组的方案也不一样。对杨子,因为杨子明显就很不真诚嘛,感觉来这节目就是玩儿的,一个劲调皮捣蛋,没一句真话,于是节目组就把他往喜剧那个方向靠,剪辑配乐啥的都透着喜感。而对麦琳,不知道节目组怎么想的,我感觉麦琳的部分都很像那种寒气逼人的恐怖片,动不动就来一段阴间配乐,尤其是当麦琳开始那种标志性的大笑,通过音效和剪辑,整个气氛就会变得让人瘆得慌。可是我相信,只要把那些后期效果都拿掉,那个笑的威慑度会立刻大减。
这也就是为什么,单论事实的话,杨子肯定比麦琳更离谱更可怕,但最后受网暴更严重的是麦琳。因为恐怖片肯定比喜剧片更刺激呀!
看了最后一期节目,我才知道麦琳小时候是弃婴,于是她前面所有的反应,包括缺乏安全感、不配得感等等,都可以得到解释了。然后我就想,节目组应该早就知道麦琳身世了吧,如果知道了这些,还要给她做那些后期效果,引导大家在她身上投射各种负面情绪,以致造成大规模网暴,那节目组就太不是人了。我知道,这个节目组的人好像是以女性为主,总导演就是个女的,怎么还会这样呢?我想不通,流量的诱惑就有那么大吗?
我估计,她们会在做节目的过程中进行各种自我说服,比如那些放大渲染只是为了让大家重视一些平时可能会忽略的问题,黄执中沈奕斐张泉灵的意见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吸取经验教训,要找出病灶才能获得成长嘛,做手术都是会疼的,可我们出发点都是好的啊!
哼,她们也许就这样骗过了自己,但我是从第一季《再见爱人》开始,一季季看着他们走过来的。我非常清楚,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堕落到现在这个程度的。光看我的豆瓣评分都能看出来,我给了第一季五颗星,第二季四颗星,第三季三颗星,第四季两颗星。非常规律的滑落过程。
我记得第一季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时候节目组使用各种手段还都很克制,节目大部分时候都很走心,是真的在善意平和地探讨感情问题。哪怕是对槽点最多的王秋雨,也只是在点评的时候稍微有点犀利,但那些剪辑闪回渲染音效,还有节目播出后的引导炒作,都远没有现在这么夸张。
朋友说第一季的时候嘉宾都比较正常,到这一季才来了一堆奇葩。但我觉得,这一季唯一的奇葩只有杨子,其他人大体上也都是正常人,至少都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如果你觉得他们不正常,那就是节目组的功劳。
不过还有一个可能性我也想到了, 就是嘉宾心态或许也有变化。第一季大家都没心理准备,不知道这个节目是什么样的,所以都还是比较自然真实的反应。到了后几季,随着节目热度越来越大,嘉宾的想法肯定也越来越多,有来挣钱挣流量的,有来解救自己事业瓶颈期的,也有单纯就是来找存在感的。只要不傻,大家也别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个节目就是会有放大效果,尤其对人的缺点有放大效果,而且它还要使劲挖掘亲密关系里的各种不堪,将其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一点,上节目之前大家应该就心知肚明,在接受了这个代价之后,才答应上节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嘉宾又都不算一般人了,因为一般人可能都没有勇气做这么大规模的自我暴露,至少我是不敢的,就算给我一百万我也不愿意,我会觉得这是贩卖隐私,是自我剥削。
照这么说的话,我们又可以这么看:节目里的那些骚操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深渊、舆论风暴、流量红利,都是节目组和嘉宾的共谋,我们观众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他们都各有利益可图,我们却被操控了情绪,让愤怒、悲哀、焦急、羞耻、憋闷、迷惑等各种负面情绪轮番轰炸,甚至因此和人吵架,闹得亲朋反目。这一切,和节目组所宣称的亲密关系的学习成长比起来,都太不值得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挑一个目标骂的话,我不会骂节目里的任何一个嘉宾,我只想骂《再见爱人》节目组。
按照现在这节目的热度,节目组应该已经在开庆功会了,都要给同行们分享成功经验了吧,明年肯定还要变本加厉地再来一轮。那我就现在先给自己一记警钟吧:
以后再看《再见爱人》,我就是狗!
(狗又招谁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