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花束般的自我。

结局真好:小娟和小麦,带着对方的美好,轻松上路,既成就彼此,又成全自我。开头像开始,结果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后的开始。

在恋爱结束时,我们都会不着痕迹的留下对方的身影。正如你听到一首歌,看到一部电影,或者读到一本书时,会立即想起一个人。

自此,歌不再是从前的歌。电影,和书籍都不是从前的各自,你也不是从前的你。

不确定文青间的爱情是最纯粹的。可精神层面的勾连一定是很轻,很美的存在,就像花束一样。

结尾处,唤醒他们回忆的是书籍,电影和乐队。能够让他们从失恋中恢复的,恰恰也是这些精神良药。

所以,无关爱情,爱好拯救了他们,也使他们得以完整。

富饶的精神世界是承载爱情的沃土,因为足够轻盈,足够宽广,现实也拽他不走,你可以在这里和解你的所有不堪。

而他们关系的转折,就是从小麦的这片沃土瓦解开始的。小麦放弃了梦想,开始找工作了。

渐渐的,他的爱好,被工作一点一点挤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责任感漩涡,深陷其中,循环往复。

如小麦爸爸所言,“事业嘛,那才是一个男人的正道的光。你要像烟花一样被看见才行。”

作为一个成家的偶尔写诗的中年人,我的创作挣不来钱,但却承载了我的表达,我很理解他。

理解他的担当,他的委屈,他的迫不得已,他的不甘心,他的野心,得到后不再珍惜的模式。

可他想闪耀,他也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在文字,影像的世界里默默无闻,独自感动。

就算有了小娟的共鸣,又能怎样呢?这份爱太轻了,或许只是从小娟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许只是让天然气罐,漫画书,塞尔达传说,独立电影,小众文学在对方身上显现。

毕竟,这是爱好之爱啊。毕竟,他们的爱情就是建立在这个虚幻的独自狂欢之上的触碰。不是吗?

何以为爱情安家呢?

小麦想到了婚姻,他很珍惜,他太爱了,爱爱好的所有,爱小娟,也爱自己,他需要一些俗世框架,给爱一个家,这再合理不过。

可面对富裕,有品,帅气的成功人士,小娟的确出轨了。

小娟不愿意结婚,真的是因为爱意和共同话题渐少吗?

一个人(单身状态)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活着,甚至甘之如饴。可是万一遇到了小娟,美好的另一半?那个热爱逛展,热爱文学,热爱电影,热爱写写画画的美好的,绝无仅有的,如同镜子般存在的另一半呢?

我要如何拥有这样的你啊?我亲爱的姑娘。

假使,我连自己都没有办法自洽,我要如何给这样轻盈的你,找一个栖身之地呢?

小麦的下一份爱情,会显得不那么美好,不那么轻盈。因为轻盈的东西,太需要呵护了,你恰恰明白它的脆弱,你就更不忍让现实作贱他。

作践他,大概就是作贱自己吧。那个视爱好如命的曾经的自己。

我觉得这不太像爱情电影,如果王家卫去拍的话,讲的应该是一个男人为了爱情,拥抱责任,自废武功的故事。

其实,

除了四人餐厅回忆的场景,最让我难过的是,小麦看着一书架的书,竟然无动于衷。他对小娟说,“我真的很羡慕你啊,我现在失去了读进去这些书的能力了。”

且不论,精神和文化的装逼性。
对于曾经有过它的人,一旦失去了它,不就是在自费武功吗?失去了一个可以躲进去,安放自己乌托邦的金钟罩吗?

固然,你看懂什么,你有了别人没有的感触,你的独特品味,并不能证明任何,也不能给你换来稳定。

可他可以让你足够骄傲啊,特别在没有爱情的时候,在俗世缠身的时候,抵御荒诞世界,荒芜的文化沙漠,勇敢且坚定的做自己,不是吗?

小麦最终丢掉了自己的庇护所,

可也不至于麻木到只玩泡泡龙吧?

说到泡泡,我觉得爱情就像是五颜六色的泡泡水,相爱之人,会相拥沐浴其中,吹出各自的奇妙泡泡,再交融一起,美丽绚烂,甜到爆炸。

可毕竟是泡泡,太短暂了。一点点现实,就会刺破它,幻灭如水,没有人能不染对方色彩的独自活下去。

即便如此,故事都是从各自的那枚泡泡开始的。先是独立的,直到遇到对方,再小心翼翼的敞开,再不着痕迹和对方交织在一起。

最后啊,最后就像电影里的台词那样,

“恋爱这种东西,果然不能分,果然是一人一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