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镇的剧情拍得真好,女主以及三位男主的塑造都很不错,三对CP各有各的好磕之处,四位主角也各有各的亮点。然而,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惯性吧,最最吸引我的,是剧中角色的身份认知。

显然,这四个角色都经历过身份的重塑:

- 涂山璟脱去了华丽的衣衫,失去了青丘公子的身份,以叶十七的身份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 玱玹失去了父母和妹妹,没有了尊重的身份,到他人地盘当起了“质子”,于是所有的欲望都化为一种动力——统一大荒。可这执念太深,以至于他忽视了自己其他的身份,忽视了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和联结。

- 相柳,无父无母,不知来处,不知去处,是“义父”给了他活着的意义,给了他身份认同。可惜,不同的身份之间有冲突,他选择将自己对小夭的爱藏在大肚娃娃里。

- 小夭在听说自己的身世、逃离王母那里之后,更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模样。临床上常见这样的情况,比如青少年在成长发育期面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性取向以及向成年人过渡的困惑;比如转换职业赛道、中年失业、老年失独等等等等。在经历过一些创伤和变故后,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identity,迷失了自己的身份,甚至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

前阵子,Huberman Lab播客里一位认知科学家现身说法,深入探讨了认知重塑的问题。Maya Shankar本人曾是出色的小提琴家,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然而,不幸的是,15岁时在一次练习中,她的手指受伤,不得不放弃从小到大长久陪伴她的重要身份:小提琴家。她形容当时的自己陷入了一种身份困局——identity paralysis身份瘫痪。她说:When you define yourself by the “what”, then as soon as the “what” goes away, you’re like: who the hell am I. What do I do, what value do I bring to the world?(大意:若是以自己所做之事来定义自己,那么,当你失去它时,你便也失去了对自己的认知。)

旧身份的丧失,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在困境中哀悼的。新身份的重塑,也会在这个困境中不知不觉地发生。15岁那年,当她认真看向小提琴背后吸引她的因素时,她发现,透过小提琴的表象看向其深层内核,原来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小提琴(音乐)所创造的情感联结,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尽管失去了小提琴,她仍然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这种联结。当时的她,恰好读到了语言学家斯蒂芬平克的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决心研究有关联结和情感的科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Anchor identity to why I do the things I do, rather than what I do.(大意:将身份认知锚定在我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我做了什么。)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认知科学家。

回到长相思。电视剧开篇看似是小夭救了涂山璟,但其实是涂山璟允许自己被救的。救赎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让别人来帮助你救赎你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够做到自我救赎的,而且人只能靠自己来救赎自己。涂山璟这个人的底色一直都是善良的,即便在黑暗中,也不是全黑的,也会有隐约有光的存在。小夭就是那道光,照亮了他善良的底色,让他愿意朝那道光走去。他的人生,他的身份,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生时代,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为家长、老师、学校写作业,在给导师干活。但其实,若是能够有主人翁意识,意识到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会变得分外有意义。

爱情中不也是如此?小夭对爱情的态度,多多少少反映出了我们的时代症结。过去的人们,乐于信赖他人、依赖他人,也愿意在爱情中多走一步、多付出一点。但时代变了,大家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敢信任他人。因为怕受伤害,所以干脆切断联系好了。像过去的精神分析治疗一样,一周见五次咨询师?这怎么可以?就像小六说的,“我习惯了你的照顾,你要是离开了,我怎么办?”所以,现在流行的心理咨询疗法,越来越高效、迅捷。一周一次,8-12次就能解决,不滋生“依赖”和“抛弃”,这样多好。可是,这种做法这看似是保护自己,但却使自己和他人、也和自己渐行渐远,失去了一个动态地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爱情中,我们不能全然被动,要“own”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所以,小夭最后后悔了,想通了,决定在爱情中勇敢一些,多朝对方走几步,两个人一起面对所有的苦与甜。

我是谁?我为什么要付出?答案全在我们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