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边境之地的边缘青年

2. 对规训的反抗

3. 母亲的缺失和找回

4. 爱是用眼睛说的,不是身体

5. 普通文艺片

1. 边境之地的边缘青年

故事背景在中国和北朝鲜的边境——延吉,两个国家隔着一座山遥遥相望,在这里叫长白山,在那里叫白头山。在这个地方,两个民族的人混居,造成独特的文化生态。他们夹杂着讲中国话和朝鲜话,所有商铺牌匾都用两种语言写明,歌曲一会儿是中文的一会儿是韩文的。在影片的开头有一场朝鲜族传统婚礼,新娘是朝鲜族,新郎是汉族,司仪必须用两种话主持。文化的融合可以既是又是,但生活其中的人很可能陷入既不是又不是的困境,不论对于哪一种文化都不彻底地归属,结果就觉得自己哪边也不算。这样一种认同感的困境,和影片中的主角们对所处的环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是相符合的。

延吉的第二个特殊之处是它是边境城市。边境即远离了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外围。这种地方往往因为够不到中心网络,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可与此同时,它也避免了会受到过多的管辖(自治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年轻人,如果不愿再顺从主流社会的规训,心灰意懒地想找个地方躺平,它就是良好的避身之所。不想在上海的金融圈顶着心理崩溃的高压工作?躲起来。不想面对往日的梦想和伤疤?躲起来。高中没念完无技艺傍身没理想没目标?躲起来。在这里,生活变成可以任意挥霍的消费品,整天吃喝玩乐也不会被骂不务正业、无病呻吟。就像躲进了一个泡泡里,闭上眼睛不面对家庭、事业和自我。可是它不是世外桃源,是流放之地。

空间的意义不能忽视。边缘人是被挤到边缘的,而不是他/她觉得边缘真好自愿去的。就城市居民来说,低收入人群会自然而然地被挤出城市的中心,到外围,再到周边城市。大概没几个人是觉得郊区空气清新,通勤四小时方便看书充实自己,最近的超市距离两公里可以锻炼身体,附近没有任何文娱设施适合省钱,所以开开心心地哼着歌住到郊区的吧。不只是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也是一样。在网路上花费的闲暇时间越多,收入水平就越低。理由也很好懂,因为出门要花钱。最平常的吃饭逛街看电影,也要动辄花掉几百块,如果在家里上网,网费和电费四舍五入约等于零。现在正如火如荼的虚拟现实,可以想见第一批被挤进去的人也是低收入人群。电影“寄生虫”很好地表达了阶级差距导致的空间差距。富人家住在清潭洞的别墅,是首尔市最有钱的地方,离经济中心江南区很近。而主角一家,不知道住在什么犄角疙瘩的地下室,男主上班要弯弯绕绕上上下下走很长一段路。同样,主角家的姐弟蹲在马桶上蹭wifi,因为网络是他们唯一的快乐源泉,能够躲避现实世界的别处。但另一家的姐弟几乎没有玩手机的画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能找到足够的娱乐,不需要窝在角落盯着手机屏幕。

在大多数情况下,边缘之人是被流放到边缘的。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也是同样。虽然这几个人没有明确的前文,但我们可以作一些猜测。(没有前文是好的设计,因为他们是漂泊之人,所以没有前文能让他们更好地漂浮,如果非要加上叙事,就相当于把角色强行摁在地上。我只做一点点无伤大雅的猜测。)浩丰在大城市有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无法融入那个环境,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认同和自豪。两次有人提到他的表,他都是尴尬地苦笑,最后直接摘下来了。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抑郁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能肯定他在身处的环境中非常压抑和痛苦,没有乐趣也没有意义,非常虚无。娜娜是因为某种原因负伤并放弃了花滑,可以猜测这两件事是有某种关联的。不论她身体上是否还具备当运动员的能力,她在心理上都有一座不能跨越的大山。由此可以说她不论在行动上是主动或被动放弃,在关键的心理层面上是被迫放弃的。大萧是中学辍学,跟着远嫁的小姨来到此地。他明白自己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拔尖的本领,去到北上广那样的地方,也混不到什么好工作。与其在那里当牛做马领只够糊口的薪水,不如直接在小镇躺平,还悠闲自在。所以这三个人,都不是自愿去了延边,而是被挤到延边的。他们都能被称为社会不适应者,即边缘人。

2. 对规训的反抗

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三个人除了吃吃喝喝、跑来跑去、无病呻吟、吃冰块和谈恋爱,没干任何正经事。除了影片开头一点娜娜做导游的片段,这三个人在片中都和工作扯不上关系。拥有光鲜亮丽职业的浩丰也对工作一句不提。这就是重点,他们必须不当正经人,不干正经事,必须什么也不干,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我想到“戏梦巴黎”,也是两男一女整天喝酒吃饭看电影,偶尔搞点恶作剧,以猎奇心理尝试这样那样的关系。也是一群看起来荒唐无用的年轻人。虽然在电影和小说里对时代背景几乎没有描写,但不能省略背景把整个故事单纯看作三个人的胡闹和作乐。“戏梦巴黎”的背景是一九六八年,这几个年轻人是故意躲在房间里两个月,把窗户遮起来,不去看窗外发生了什么事的。他们那些为了耗费时间的荒谬举动,是为了派遣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是环境让他们成为不正经的人,而不是他们从出生就不思进取、品德败坏。在“燃冬”里,边境小城显然就是那个能躲起来闭门不出的房子。

人们说要有上进心,要努力工作,要为社会奉献,要吃苦耐劳,要成为有用的人,可这个训诫要么让人从一开始就找不到立身之地(大萧),要么就是过程让人很痛苦(浩丰),要么就是中途陨落却被人指责是自己的错(娜娜)。所以他们想说“不”,想干点反抗的事,又没什么胆子和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自己下手。故意放掉航班,丧失体面地在人群里痛哭,让时钟停止,偷书,心血来潮看天池,还有被诟病的三角关系,都是具体的表现。写下来真是小到不禁让人心生怜悯。

但我们知道,内地的电影是不会让任何反抗成功的。偷书被人抓住,只好乖乖付钱。看天池因为天气起雾,不得不返程。而在影片的结尾,三个人也都离开了能躲起来胡闹的小房子,奔向家庭、传统价值和主流社会去了。

很多批评说电影无病呻吟,我看无病呻吟得还不够大声。畏畏缩缩,谨小慎微的,敢怒不敢言,敢想不敢做,人家说“此路不通”,他们就立马举白旗说:“对不起,是我错了,我回去就是。”

3. 母亲的缺失和找回

三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幸福。浩丰为了离开家庭而拼命学习。娜娜长年不和母亲联系。大萧的母亲直接把儿子送给妹妹。(真离谱,没书读没事干就要被流放吗?陪嫁陪了个大外甥,问过小姨夫的意见没?)他们都没有在儿时受到来自母亲的足够的照拂,母子/母女关系中有在他们看来无法调和的矛盾,但不想起正面冲突,所以直接躲起来算了。三人醉酒后排排坐在雕像下面,镜头从上俯拍,雕塑是个穿着朝鲜族服装的年轻母亲满怀柔情地抱着自己的孩子,而三个主角小小的脑袋,看起来卑微又可怜,像被母亲忽视在一边的小孩。

母亲象征一种无条件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料。三个主角可以看作心智不成熟的小孩。他们迷茫、混乱、痛苦,呼唤着别人的帮助,但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们,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母亲或象征的母亲能成为他们的依靠。他们都是被“母亲”抛弃了的孤儿,只能抱团取暖,效果还一般。虽然电影结尾似乎在说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但稍微想想,就知道他们身上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只能算是经过短暂的假期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烂摊子还在那儿。以前解决不了的,现在也解决不了。

熊女神话是朝鲜族的创世神话。熊在变成女人后,和天上的神桓雄结合,生下了儿子檀君,此人后来建立了朝鲜。(神话里叫太伯山,也就是今天的长白山。)所以,熊女是最初的母亲,是所有(朝鲜)人类的母亲。大概类似于中国神话里的女娲,日本神话里的伊邪那美,基督教神话里的夏娃,等等,总之就是那个终极的母亲。

因此,当三人在山上遇到熊,也就是遇到了“母亲”。所以三人没有恐惧不是表演的错误,而是理所应当的。娜娜主动走上前去,熊嗅闻她的伤口,没有攻击性。家里有狗的人或许知道,狗妈妈会不时闻一闻舔一舔幼崽,以确认它身体健康。狗狗会在主人睡觉的时候时不时过来闻一闻,确认还活着,就是儿时和狗妈妈学的。熊闻娜娜受伤的脚,也是同理。在被生身母亲和社会母亲抛弃后,这个创世母亲过来安慰他们。就好比是女娲下来拍拍他们的头,说:好啦,我知道你很难过。之后娜娜接起母亲的电话,并承诺会过年回家,并非无缘无故。而大萧远行,是否是去找母亲,或至少经过故乡,也可以做一个积极的猜测。

4. 爱是用眼睛说的,不是身体

终于写到这儿了。我觉得这个电影完全可以归类到同性类别下,如果平台有的话。它就是彻头彻尾的基片,电影里两个帅哥没能呈现激情四射的bed scene(一开始觉得画风不搭,但看久了还挺顺眼),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允许。在我眼里,他俩和已经睡过没啥区别了。

由于性别印象,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两男争一女的结构,但原本有两个人,新来的闯入者打乱关系,形成新三角的结构,让我想到女宾,而不是卡萨布兰卡或祖与占,它们都是前种异性恋结构。三个人互相嫉妒,又互相争抢,每个人都想独占另外两个,是每个顶点都互相作用的三角形。(在我看来,异性恋的三角都是缺一条边的假三角。)

(1)娜娜和浩丰:两个人的关系是由娜娜主导的,浩丰是默默接受的。对于娜娜来说,“尝新鲜”和“找乐子”的成分多。她说大萧“별로”,字幕写“不特别”,其实是不够好、太一般的意思。如果说一个菜“별로”,就是说这菜难吃。她和大萧认识太久了,他提供不了任何新鲜感,而孤身一人来到小城,戴着名表却郁郁寡欢的帅哥就不一样了,新鲜,一看见就两眼放光,好想拿来玩一玩。另一边的浩丰,不能否认他对娜娜也感觉到吸引力,但若不是娜娜主动,他们之间大概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他就是不会拒绝的人,逆来顺受给自己搞出抑郁症的人,可以想像他在学生年代是没有严词拒绝过任何告白的人,在职场是从不大声说反对的人。有个自己也有点意思的女人对自己特别主动热情,他何乐而不为哩?结尾处,隔着浴帘贴近,近在咫尺,却无法抵达。这两个人算露水情缘,可露水情缘也是情嘛。

(2)浩丰和大萧:刚开始以为这两个人是情敌,内心大喊老土,没想到情敌变情人,在内地电影里算新鲜。一改和娜娜相处时的唯唯诺诺,对待大萧,浩丰居然主动出击。他说“我不想一个人”时,我都惊呆了。大哥,你倒是委婉点啊,这也太露骨了吧。在影片的后半段,三人同行时,娜娜仿佛隐身了一样毫无存在感,只看见浩丰和大萧在那儿旁若无人地调情。(我的妈,闪瞎我的眼。)

在表现娜娜和浩丰时,是用动作和话语表达的,直白且粗糙。在表现浩丰和大萧时,却是用氛围,用眼神,这就高级多了。像二人在车里同抽一根烟的戏,娜娜那边就一个都没有,像野兽似的,直接滚到一起就完事了。咋了,是影后不配吗?在细节上,也都是两个男人在互动,女的当背景版。让浩丰多穿件衣服的台词给娜娜,也完全没问题嘛,如果他俩真是在谈恋爱的话。

三个人一起去夜店,浩丰在喧闹的人群中独坐,突然开始痛哭流涕时,镜头先给了娜娜,她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观众不知道她到底看到还是没看到,她还在继续跳舞。之后镜头转到大萧,他看了,表情有明显的变化,紧接着是大萧视角的浩丰,看起来可怜兮兮的。所有人都在跳舞,包括娜娜,只有浩丰和大萧是一起静止的。

从山坡上滚下来后,大萧的第一反应是看浩丰,而且之后几分钟的戏一直盯着看。喜欢的女孩也是滚下来的,不关心下她的安危,反而柔情似水地盯着另一个男人。导演还特地把两个人框在一个镜头里,把娜娜排除出去。这三个人甚至不在一个画面里,娜娜必须切镜头。(说好的大家是平等的三角关系,只把其中一个截出去是什么意思啊喂?)大萧递水杯也是先给浩丰,最后才轮到娜娜。不说了,导演respect。

如果把此片看成两男争一女的爱情片,就感觉不到任何爱情的存在。娜娜和浩丰的关系开始和结束都相当草率,激情戏也拍得索然无味,如果真是爱情,最后的告别也难以解释。而大萧对娜娜的追求像是他的出厂设置,除了在娜娜带浩丰来吃饭时,大萧有点不开心之外,在影片里几乎没有表达。暗恋了几年的女孩和另一个新来的好上了,居然一点都不嫉妒,还能三人同吃同睡关系好得像连体婴?但如果看成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就通顺多了。电影后半截两个人一直在眉目传情,眼神拉丝,空气都是黏糊糊的,让人不得不怀疑之前在酒店发生了什么。虽然遮遮掩掩,但很明显这俩就是爱情,而且是三份爱情里的唯一主线。

爱情不是动作和言语,那是能逢场作戏的。爱情是使劲遮住也会漏出来的东西,是不经意的关怀,是下意识的小动作,是注视的眼睛,而不是动作的手。有评论说“周冬雨和刘昊然谈恋爱,屈楚萧在付钱”,如果这么看,就会觉得谈恋爱的没意思,付钱的也没意思。如果看成“刘昊然和屈楚萧谈恋爱,周冬雨无所谓”,就能两边都有意思。在传统的三角恋结构里,女人不再是被争抢的对象,也不是悲催的同妻,而是想要的就要,不要的就扔掉,这样一个活得自在潇洒的人。只要她不为爱情困扰,那么不论她周围围了多少个男人,这些男人是不是背着她搞在一起,都不会影响她的独立性。

(3)大萧和娜娜:承认浩丰和大萧,不代表就要否认大萧和娜娜。认为大萧喜欢娜娜,是掩人耳目的手段,或者是意识觉醒前的错觉,大可不必。大萧喜欢娜娜是明白无误的,娜娜对他毫无兴趣也是板上钉钉的。

不论这三种关系里,爱情的分量各有多少,友谊是实实在在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而且我不认为喜欢男人和喜欢女人里必须选一种,也不认为喜欢这个就不能同时喜欢那个。娜娜对大萧虽然没有爱情,但对他的友谊肯定比对浩丰要多,且坚固。浩丰和大萧虽然呈现不多,但可以期待一下后文。这个三角关系里最薄弱的一环是娜娜和浩丰,虽然表面上这两人关系最深,但睡的那个不一定是爱的那个。他俩是没啥可能有后续的了。那一滴眼泪是给永别的。

5. 普通文艺片

本来打算在上映的时候看的,结果一不留神,它就下架了,上映期短得可怜。在流媒体上线之前,我看了不少吐槽,每次都哈哈大笑。但笑归笑,“一群人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故事”还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直觉它大概没有吐槽博主讲得那么差。果然,看完之后,觉得就是一部普通文艺片。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打个及格分是可以的。

普通,因为是被别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还有东施效颦、东拼西凑的痕迹,没有什么新意。剧情像一团糨糊,想表达又不敢推到极致,表达了的又羞羞涩涩。导演明显犯了预设观众鉴赏水平的致命错误。文艺片的台词一般会尽力压到日常语言里,这部里却经常莫名其妙说出似乎意味深长的话,好像导演期待观众在这里的内心活动是:挖槽,好高深。用三位有大量粉丝群体的演员,好像是怕票房不理想。用流量拍电影,又要让流量匹配风格,导致粉丝和普通观众都不满意。

顺便说下演员,最好的是屈楚萧,他很好地融进角色里,没有一丝异质感。讲的朝鲜话也明显下过功夫,不像周冬雨,像现场学的,呜哇哇不知道在说什么。屈楚萧很帅,但他不出戏,但另一边的刘昊然就算努力缩着脖子留起胡子扮丑,放人群里也格格不入。他当然也挺可爱的,就是格格不入的可爱。周冬雨是这类片子的老油条了,她不美但特别的长相很适合文艺片,她的演技也不差,选对类型就会大放光彩。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她的表演既不协调也不动人。三个人三种画风,这就是导演没能调和演员表演风格的问题,主要是导演的锅。

不止演员,电影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很粗糙,咯吱咯吱乱响。像长满了毛刺,不够圆润,更没有长成有机的整体。有些地方有故作高深的嫌疑,也有些是说得太多让人心烦。他想艺术,又很质疑观众的审美,就要时不时冒出来强调一下,结果很滑稽,像装优雅的夫人露出衬裙。

优点是立意清晰,对疫情后青年的生活状况的关怀很难得。(别的国家都有那么多疫情片了,我们却一个都没有,歌颂的当然不算。)就算有缺点,也比一些表面光滑美丽,内里藏着奇奇怪怪价值观的要好。剧情剪辑美术演员,管它什么不足之处都能改,但如果主轴就是歪的,那外边怎么板正都没用。如果能有越来越多这种电影,缺点就能慢慢得到改正,但如果一棍子打死,以后就干脆没有了。不要挑挑拣拣啦,有人能站出来为年轻人说话已经很不容易啦。跟风扣帽子只暴露自己要么活在幻想里,要么脑子不聪明。如果把为自己说话的人全赶跑,等到以后被别的李佳琦嘲讽工作不努力时,就不允许哭鼻子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