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毫无兴趣,只是在这几天某乎热榜上,经常挂着相关提问且回答者不少。
看多了,自己多少也来了点兴趣,今天下班直接买了张电影票,即使深圳下着大雨,也没阻止我跑去电影院这部电影。
但看完之后的结果是,一是感觉累,二是感觉对这部电影非常厌恶。
而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太现实了,现实得我即使知道自己看电影,也没有获得半点放松。
比如小猪妖帮着朋友蛤蟆精刷铜锅,毛巾不够强力,锅里的油污死活刷不下来。
于是小猪妖用自己背上的鬃毛刷锅,背上的刷秃了继续用头上的鬃毛刷,直到把全身的鬃毛全部刷秃了,只为把一口锅刷干净。
成人或许能从中看到人的异化,把自己当成工具。
可这是一部动画片,小孩子能看到这么深吗?他看到的只有无条件的服从。
而剧情到这还么算完,最后小猪妖玩命的把锅刷干净了,但等来的不是一句夸奖,而是上级扣上“我爷爷的字呢?太爷爷的字呢?”的一口黑锅,然后被追杀。
至于那些拿着抹布,没法把锅刷干净的小妖怪,要么挨了鞭子,要么被拨了鳞片....... 这又想表达什么?
按照上面要求干好,要命;干的不好,要半条命?
而就是这种不合理,且随时丢掉半条命的工作环境,竟然是妖妖追捧的‘好工作’,小猪妖甚至为此连续三年去考,小青蛙即使被追杀也一直舍不得这浪浪山大王洞的工牌。
类似现实得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小猪妖妈妈见到小猪妖毛都秃了,觉得这是大王洞打工合理的,还要跑出自家洞口炫耀儿子厉害,她有在乎过她儿子真正想要什么吗?
还有电影的片尾,四个小妖拼尽全力打败黄毛怪,结果佛祖反而给黄毛怪两个法宝,增强其功力更好的完成任务,至于作恶之事则一笔带过.......
这部电影如果是都市成人背景,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受众大概率不是孩子。
但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观看,今天我这场只有五六个人观看的场次,就有一个孩子。 一个三观尚未成型的孩子,如此早接触如此现实的内容,真的合适吗?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看星游记,就是纯粹的热血,纯粹的积极向上,打破一切不可能。
虽然现在看来,我也知道不会有那么多奇迹,生活也有很多无奈,但小孩子需要奇迹而非现实。
不知从何时起,把现实带入动画,成了好评的关键,被认为是一种深刻。
可动画,真的需要深刻吗?
对于成人,一部电影不应该只展现问题,纯展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搬到大荧幕宣传,以博求大众认可其合理性。
这不对,如果这个问题都合理了,那这就不是一种问题,而是一种现象和共识。
这是不对的,我希望看到的电影情节是,蛤蟆精认为抹布有问题,找上级提出需要更合适的工具;公鸡画师甩笔不画了,拒绝不合理的客户.......
这很难吗?这不难,而且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大众认为这不合理,且不现实。
为什么会认为不现实且不合理呢?因为影视作品里面就这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