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见面会的机会终于把《我本是高山》这部争议颇多的电影看了。
看了之后,网上流传的那些“酗酒母亲”的讨论倒不觉得有单拎出来那么刺眼了,因为在电影的情节中只是一种对学生家庭环境的简单描摹,并非有特定指向性。
不过也还是有一些设定我个人不太赞同,比如张校长频频想起亡夫,甚至承认自己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是有一些移情因素,这一点我认为有些狭隘。大情怀和小情感,不是一定要相互催生的,即使张校长深切地怀念亡夫,也不代表那是她最大的力量源泉。在如此宏大的愿景目标面前,我认为让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始终是坚定的信仰。是党的嘱托、政府的帮助、孩子们的依赖,和她自己的高尚情操共同构成了她的信念。再比如校长和老师们的矛盾,我认为,实际工作中也许会有的,但绝不至于到谩骂的程度。能够来到当初一无所有的华坪任教,这些老师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她们是也有着崇高的理想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高山”这个概念。
首先是翻越地理上实际的“高山”。云南群山万壑,张校长家访都要艰难地爬过一座座高山,大山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让乡民们贫穷、封闭。女孩们首先要跨过的就是这阻断了她们和外界的层层大山。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老师们带着女孩们爬上高山,告诉她们你们能报考的学校不止身边的农技学院、畜牧职专,在越过重重大山的千里之外,有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有美丽的海滨高校厦门大学,有人人向往的最高学府清华北大。那是孩子们第一次“站在群山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第一次在脸上露出了由衷的震撼和渴望。拼搏、考出去、走更远,大山外目不可及的殿堂,把口号变成了真正具象的动力。
其次是翻过心理上的“高山”。女孩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快嫁人换些彩礼。女孩上学去了,家里的饭谁做?养头猪还换2000块钱呢。这些听了让人气到发疯的观念,是压在女孩身上的更加沉重的大山。城市中的孩子很难明白,为什么不读书就是死路一条。如果不考出去,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蒙昧一生,重复世世代代干涸的宿命。这也是支撑张校长的强大信念: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最后是跨越“自己”这座大山。在贫瘠落后的环境和观念下,很多女孩子最初的眼神都是麻木的,活的浑浑噩噩,想改变,却不知道从何改变。我能学习吗?我学的好吗?我配读书吗?我考的上吗?“知识改变命运”在我们看来是一句真理,但这对她们来说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生来就深陷泥沼,她们困苦而不自知,直到有人拉了她们一把,才知道原来可以自救的。她们的反抗艰难而漫长,她们的救赎沉默却震耳欲聋。所以华坪女高的校训才会一遍遍告诉她们“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用睥睨天下的勇气,去唤醒一个个被制约被封印的灵魂——我不是云南十万大山中一座被杂草掩盖的无名土丘,我是郁郁葱葱壁立千仞直插云霄的巍峨高山。
张桂梅校长的贡献和华坪女高的存在,对当下女性生存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每想到华坪的校训,也会油然而生一股勇气,让我们敢于去面对、去征服生活中的每一座高山。至于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争议,我认为恰恰也是女性觉醒中的一些该有的声音:我们渴望社会能正视女性贡献、去除女性污名、关注女性困境。争议也是反馈,争议也是意义。
祝愿每个女孩都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本是高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