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2022第三张。这张是下午的班上了一半溜出来看的。看完后想了好一阵这张我会打三星还是四星:三星是因为作为一张反战名著改编的电影中规中矩 -- 名著的文字珠玉在前,这张剧情细节即使改动了大概走向也都知道,没有太超出预期的震撼,而且里面那个配乐我很讨厌(洛伦丝小姐也是一结束就说她不喜欢配乐)-- 讲一战的片子配着电子重金属风格的三阶音,时不时那么噹啷叮噹啷叮的响一下,简直像有朋克歌手在台子上甩长头发,听着出戏,还不如配交响乐或者干脆管风琴,甚至就一把冰冷尖锐的小提琴也好。
四星是因为这张新版的德国佬自己做的《西线》在制作上几乎堪称完美。应该是投钱进去不太多的(选片主任说导演在拍别的片子没空来,我怀疑是不是他因为版权给网飞买了没机会上院线赌气没来),但是整个明显看着是实景的拍摄,包括服装道具烟火布景什么的看着让人觉得像特别昂贵的制作。这样的视觉效果和音场是1930年那张再怎么人海战术也做不出来的效果。而且这群年轻的小演员做的娃娃兵个个演技都奇好。之前看过一篇“综艺”还是“荷里活报导”的文章,说这张《西线》简直是在造星 -- 我再同意不过,希望他们将来都有大发展,去荷里活拍那些美国人的什么所谓大片儿战争片,赚大把大把的美钞回去。
这张德国鬼子自己的《西线》我最喜欢的一点,其实是他的克制。全片剪辑行云流水,尤其是涉及到残忍、毁灭、绝望、死亡的那些战争场面。每次都是容不得你喘口气回个神酝酿一下要不要嚎啕,他噌的镜头一切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同看的帕蒂小姐字幕上来说特别喜欢,但有点抱怨就是导演没留时间让她哭 -- 每次都是眼睛一湿刚要找手帕丝巾抹眼泪刷一下就转场了 -- 这恰恰是我以为的这个德国鬼子的珍贵之处:他冷静而不煽情。真要把一场子的人煽得七荤八素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满地打滚扯头发嚎啕的话,就没人有脑子和心绪与时间去思考了。说到这个我又觉得简直可以打五星,所以综合下来三四星。
散场后我们预备去吃龙虾卷喝小酒。帕蒂小姐戴着铂金色的披肩假发支楞着大长腿镂空蕾丝裤的立在戏园子门口台阶上,招得来来往往好几个直男盯着她看。她和洛伦丝小姐热烈地谈论着最喜欢看这类战争片:1914?1918?我狠狠朝她俩翻个大白眼,晚娘一般凶巴巴嚎叫道《1917》啦!其实也怪不得她们 -- 帕蒂才他妈26岁,小盆友们的不稀罕去看蜘蛛侠来看这个已经是很罕有的了,洛伦丝是个理工女程序猿,习惯了德国人的那种线性逻辑思维的。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不喜欢1917,但那张主要也就是炫技,给我的好感还不如《西线》。至于什么《珍珠港》什么《兵临城下》什么什么国内影评人吵吵着要“跪着看”的那张《敦刻尔克》,也就当个荷里活人肉版的变形金刚看看算球了。因为所有glorify战争的、把战争片拍成视效奇观的我一概天生反感。视觉盛宴是太阳马戏团擅长的事情,把战争描绘得视效上美仑美奂看得人们群情沸腾热血冲天恨不得自己上去叱诧风云的那些,不是蠢,他们聪明得很,他们是坏。像那个长得像猪猡一样的将军,投降前夜壁炉前红酒喝着雪茄抽着一口口猪猡一样嚼着什么肉,嚼不完再盘子里挑出来扔给他的狗。明明知道再过几小时停战了,他送他手下的那些娃娃兵们去死 -- 去夺下巴掌大那么大一块地盘 -- 为了父国与荣誉。
最悲哀的事情是,他们也就去了。呆滞地,驯良地,面无表情地去送死了。没有反抗,没有起义,没有什么文章里说的一战哪里的德国水兵哗变。甚至男主角的死,他死在那儿后静静地齐整地坐着,像是午餐吃得太饱,盹着了。看着简直“岁月静好”。这种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天天都有。再有人哪怕声泪俱下声嘶力竭地哀求着咆哮着说你们非要打那你们顶端的那些决策者去打好了、不想用棍子的话你们去用手指挖眼睛牙齿咬鼻子啃耳朵也行 -- 没用,差不多的时候上面下来的人稍稍鼓吹煽动一下,他们还会去的。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劣质基因。特别是男人的。
说实话我看完这张也有点觉得内啥,若有所失地“不解恨”。里面人尽是一嘟噜一嘟噜地死成一片,但画面竟然不感到特别血腥 -- 看来这么多年荷里活把我对血浆容忍度的阙值提高了不少,这点上还是谢谢他们的。吃着美味的龙虾卷时我在想要是这张电影落子我手里会怎么拍。没准我会安排个美丽的starry-eyed的娃娃兵,下巴给炸掉了,舌根还连着一点在上颚露在外面的那排牙后面,随着他呜呜唔啊啊还会颤动。他的眼睛因为绿色的介子气已经烂掉了,正在淌黄色和淡粉色的汁水。他在泥浆边上铁丝网上摸着了挂在上面的自己的一截肠子,试图从腹部开的那个洞把他露出来的肠子填回自己肚子里去。
真要去这么拍的话,南京南京就变成牟敦芾的黑太阳731了。所以我一辈子不会成为导演。
晚餐那一顿我胃口特别好。近些时候吃到好吃的都是感恩的心情,总担心再过些时候就吃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