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做了一场冥想的呼吸练习。After Yang的观影体验就是这样一回事。

  第一感受是,电影的质地和《Her》给我的感受很相似。二者都在描述一种乌托邦式的乐观未来:科技发达并用于征途而不是毁灭世界,人们生活安定琐碎,用高概念的科技去做生活里最平常的事,由于科技十分发达于是不需要用视听元素去强调科技的发达,以至于他们的所处的未来看起来很接近现在。

  这部电影的可爱之处和可恨之处都是相当明显的,而且两者重叠度不高。恨的人会因为直观的“可恨点”讨厌它,而爱它的人也能感受到电影中明显的不自然之处,但并不影响他们总体上对“可爱点”的热情。

  先说可恨点。有些观众会批评它作为一部“科幻片”太软,过于平淡,科幻元素的存在感不高,这是期待与所得错位导致的,没什么好讨论的。另一些观众会嫌电影节奏太缓慢,家长里短含量高信息密度低,电影里的妈妈和爸爸不像是真人,永远都语气温柔但蔫巴、有气无力,连沮丧生气都是淡淡的向内的。再加上机器人杨一些似人非人、似是而非的哲学讨论,不断闪回重播的镜头,很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再加上电影的剪辑有些地方切换太快太频繁,不自然的感受会让本就挑剔它不足的观众更难进入到电影的频段里,也就无法一同共振。

  再就是文化挪用的嫌疑。电影中的中国小女孩有一个日本名字,做茶叶生意的爸爸用的是接近日式的碎茶叶还是茶粉。电影中人物的衣着也是中式和日式的混杂风格。而导演是韩裔。宽容的解读是:导演想要通过把亚裔和亚洲文化捏在一起去表达亚裔在北美的自我认同问题,也想借此阐述亚洲文化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相生相长的特点。但无论如何,这种表达方式还是太贴近文化挪用了,是一种谁都不讨好的做法。

  而这部电影值得喜欢的点同样明显。它塑造的未来世界里,科技为人服务,科技带来的问题落点也自然地回归到“人”这一概念上,包括克隆体和机器人的广义的人。喜欢杨脑海里的记忆碎片,喜欢人通过杨的记忆望向自己的那些瞬间。杨的记忆映照着观看者自身的生活,是什么构成了生活?是夏日的树影,溪水旁的灌木丛,散步的森林和家人相聚的细雨。喜欢重复出现的杨看向镜子里自己的镜头。尽管他不介意人生尽头之后什么都没有,但每次望向镜子杨都在确认自身的存在:平和,悲伤,宁静,喜悦,失去的可能复得但也可能是永恒的湮灭。公园的一个晴天,吃剩的一碟橘子皮,雨水带来的湿润触感和茶叶无法描述的味道,逝去的人在出现在眼前时心痛和心动同样汹涌的海啸。人类的存在和记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无关紧要的思考,没用的问题,羞于说出口的好奇背后是不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深刻的秘密。无关紧要和终极疑问之间只隔着阴和阳的距离。

  喜欢在和当下有距离的地方看见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就像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投射到未来的想象都是当下擦身而过时在我心上留下的淡淡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