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可可西里》的主题意蕴
冰川广布与流沙侵蚀的可可西里,随处可见的冰川高原与藏风小城镇,富于藏族特色与质感的人物造型,质朴细腻的画面风格,揭示了大部分中国西部底层人的生存空间,这些真实可信的空间增加了其电影的力度,也说明陆川的电影直面客观现实的创作态度,通过导演陆川客观冷静的镜头语言,不加修饰的画面、长镜头的聚焦,自然光线与声源的使用,可可西里实景的拍摄,透露出强烈的真实质感。陆川用一种朴实却精确的形态和节奏,带领观众进入到中国西部巡山队的世界,传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探讨,麻木与善良之间的混乱,正义与犯罪之间的矛盾。

人与自然:探讨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前景
影片《可可西里》以巡山队追击盗猎者为故事的基本线索,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展开叙事。故事是以一种朴实的直叙方式展开。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美丽而又残酷的景观,在一天接一天的巡山过程中,看到了巡山队队员已经独自在荒无人烟的哨卡坚守了三年;看到了被屠杀的遍地藏羚羊,一张张带枪眼的皮子,一堆堆还未掩埋的尸骨,点起的火光映红了天,这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红色警告牌;看到了刘栋被流沙吞没,看见了其他队员在暴风雪中等待救援,随时都有可能冻死,体现了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盗猎分子屠杀藏羚羊的场景,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展现出了可可西里面临的生态危机。陆川在拍摄手法上偏好纪录片的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平实、质朴的影像风格,使得影片真实可信,这也为导演引领人们探求可可西里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前景奠定了画面基础。

正义与犯罪:反思西部自然保护事业的法制困境
作为受到县政府领导的志愿巡山队,队员们把毕生全部奉献给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事业,但政府却不能为巡山队提供充分的执法设备和必要的衣食。在资金贫乏的情况下,队员们通过犯罪——“买皮子”而获取资金。这是何等的讽刺:藏羚羊保护者通过卖藏羚羊皮获取资金以维持藏羚羊保护事业,这也从侧面深深谴责当年政府对西部自然保护事业与生态危机的不重视。日泰的命被盗猎者轻易地取走了,而就算日泰捉住盗猎者也没有权利决定盗猎者的生死,这就是法治国家与犯罪集团的区别:二者都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但前者要经过正当程序。导演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与纪实性的镜头语言,引领人们反思中国西部自然保护事业的法律困境。

麻木与善良:拷问社会底层边缘人人性的混乱
马占林原来放牧,放羊,但后来草没了,牛和羊都死了,人都活不下去了,为了生存,他带着两个儿子去给盗猎者做帮凶——剥羊皮子。当然他也被巡山队抓住过很多次,甚至日泰都熟悉了他们的名字,但罚完款,他们还是继续为盗猎者剥皮子。因为他们要在可可西里生存下去,要不他们也不可能为了要国家珍惜动物而抛却自己的生死。马占林带着儿子逃跑,巡山队员在后面气喘吁吁地猛追,一位队员因肺水肿倒地不起,在生死攸关时马占林让其学过医的儿子去医治,这凸现了马占林的善良品格。可后来又带盗猎者杀了日泰,后来又告诉记者只要跟着他们的脚印就可以走到公路上。这是因为只有盗猎者才能维持他的生计,而日泰却只会阻碍他剥皮。在生存危机面前,人们选择善良而死还是麻木生存?再而马占林如果不剥皮,他现在在做什么呢?还坐着吗?导演通过极富人性化的圆形人物与具有社会代表性的人物,拷问人们对于社会底层边缘人人性的反思。

影片《可可西里》对边缘地域的边缘群体生活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这种悲观不是靠刻意煽情的镜头语言,也不是一种冷漠的姿态,更不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去观察,而是以一种客观纪实的角度反映了可可西里巡山队与社会底层边缘群体的真实状态,没有刻意地塑造悲剧,他的成功在于挖掘并展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经历与内心,也完成了对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前景、西部自然保护事业法制困境与社会底层边缘人人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