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整理而成,并非个人原创。本次活动共28人参与讨论,22人打分,平均分为4.25(五分制)。

...

已经想不到任何多余的定语再去描述一部娄烨的新电影了,每次新作上映,各种评论恨不能都把他的创作史再拉一遍。总而言之,期待早已拉满。然而当开始讨论时,我发现预想中的激烈甚至对撞其实并没有出现,显而易见的优缺点说完后,大家颇有默契地将视线移开电影,落在导演身上。关于娄烨不怕没话说,但是关于他最近的作品呢?《兰心大剧院》有得聊吗?

不废话了,将话筒给我的朋友们,看看他们心目中的《兰心大剧院》。时间有限,未能完全反馈讨论内容,还望见谅。

...
优点:

对于娄烨本人来说,《兰心大剧院》的制片规格大抵是可以排进作品序列前三的。尤其是工业化指标上有着不小的进步,而导演的创作技法也可以看得出日渐精湛。@Wild life:它的枪声是我听过除了盗火线之外最清脆的,而临近结尾时的枪战戏其实已经超过了娄烨自己平时表达的范畴了。@元铭清:我最喜欢的是对滤镜的使用,因为这个并不是单纯的黑白滤镜,而是经过饱和度的调整而达到的特殊效果,具体是调高白色的饱和度,降低黑色阴影的饱和度提高白色饱和度这样会让白光亮度变高,甚至有点过曝;而降低黑色饱和度则使阴影变成暗蓝。这样的方式让人物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加强了一种社会畸形感。@顾姐:优点,还是镜头语言,看娄烨的跳切越来越舒服。@啊柒:感觉是娄烨的一次转型,但是差点火候。@koito_yuu:最有趣的是第一次演戏和最后一次演戏,枪响声好像是一样的......

而更多被大家所提及挖掘的优点则还是集中于本片创作者态度、人物塑造的魅力、戏中戏结构、对于主流叙事的一种反动等方面,尽管相比同题作品《紫蝴蝶》没有那么叛逆。对于我来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兰心大剧院》具有华语电影中很稀缺的国际视野,很狭隘的说,华语电影中的“外国面孔”在本片中不再仅仅承担脸谱化功能化的作用,对于观众构建彼时的上海想象有很大的帮助。@花茶:娄烨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对政治态度的远离是我很欣赏的一点,即使「兰」有着宏大历史背景,但导演也没有高举“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旗,尽管结局把故事提升到了家国情怀高度,但娄烨还是那个娄烨,落脚点依旧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乱世沉浮。@Grant_王冠:我今年看了几个戏中戏电影确实觉得令人着迷,戏剧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像《剧场》的结局,现在看不惊艳了但当时觉得还是被震到了。@一级特工:最后二人将吻未吻的状态,个人感觉还是很合适的,避免将于堇的动机完全归于谭呐一人身上。

@大宝鱼:流畅的不被轻易察觉的转场,其实还暗和了于堇间谍演员的双重身份,无论在戏剧还是酒店,于堇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说戏剧和酒店都是舞台,于堇一直在台上,也一直在表演。我在短评里是这么写的:娄烨戏称这部电影是反罗马的,和罗马或者说大多数电影相反的是,演员知晓舞台的边界,而让观众去模糊,这便是本片出众沉浸感的来源——让观众的感知在限度内迷失。@元铭清:最后一句话说的真好,我会在想会不会是在暗示观众,电影里的角色的生活仿佛戏剧一般,情感无法掌控,就好像巩俐这个人,她需要表演,展现多种情感给大家,但是无法找到真的自我,只有最后死的时候与赵又廷相拥,消失在舞台上,消失在戏剧中,同时死在这个荒谬的时代。

缺点:

相较于优点方面的千人千面,缺点方面就比较集中了。@亲切的昊子:不喜欢的就是本片的人物塑造,可能是马英丽的剧本的问题。先是巩俐的角色,他全片几乎都是满脸疲态和麻木的脸,无论是耀眼的大明星,还是作为前妻和恋人,我感觉不到她的情感起伏,给人直观上就是面临任务的冷血特工。人物的塑造有问题,那么他的行为动机就很有问题,她对黄湘丽对张颂文对赵又廷都是很跳跃的,有几处我都想问,你究竟想干嘛啊?@Grant_王冠:我觉得就是形象不够饱满吧......觉得他俩最后去酒吧殉情缺了点说服力。@大宝鱼:我就觉得片尾的情感力度没有完全覆盖,间离的感觉还是太重了。我对于电影绝大多数时候情感戏份的收敛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她的角色本该如此,但是最后需要有一个情绪的释放,不只是于堇的,更应该是观众的,片尾的处理还是过于淡漠冷静了。@koito_yuu:我虽然给了4.5但我还是觉得前半段台词信息量太大了,而且还有很多跳切,没考虑观众接受的问题。

而就个人而言,《兰心大剧院》中我最不满意的一点在于片中所出现的妓女烤火以及清洁工洗床单的空镜。这是片中出现的几乎唯二关乎局外人的镜头,作为一部关注于人物关系与内心的电影来说,显得有些生硬。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说明了兰心本质上与左翼或者说时代背景下的大多数人毫无关系。回到人物行事的动机上来说,高尚者为了情感,低劣者为了苟活,我们看不到一个普通人面对生存的焦虑,只能看到精英如何在自己的任务或者事业与情感间的平衡。娄烨所批评罗马的缺点在自己作品中反而更加突出。之所以不满意片中所出现的这两幅空镜。是因为片中其实根本没有觉得导演或者创作者关心这些时代背景下的大多数。

结语

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对于娄烨这样的作者,无话可说才是最可怕的。这往往代表着一种审美疲劳——标志性的摄影风格与环境塑造,一如既往的情感表现。为什么不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美学风格大不相同的娄烨作品呢?曾经说过“身体感知大于意识形态”,而现如今,身体感知还在,但力度已大不如前了。那种身体上的痛感往往都来自于其电影中的被动者,在环境中被伤害、被抛弃,情感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观众天然地会产生悲悯之心;但《兰心大剧院》恰恰相反,于堇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主动者,她的情感动态自然也难以捉摸,所以最后的牺牲,既不显得那么悲壮,又不叫人心生怜意。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娄烨创作上的一次尝试,面对强类型,他的答卷还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