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纯粹的中国式英雄主义电影,严重脱离群众,可以代表“我的父辈”吗?毕竟能成为抗日猛将奋勇杀敌、造火箭的科学家和航天员、第一个拍广告和第一批投股买房的“先知”或者家里住小别墅、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员是极少数的少数,大部分父辈是无名的捐躯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耕耘的劳动者,是为了民众和孩子们自己饿死在三年饥荒时期的人,是下岗潮时期为了家再苦也要活下去努力赚钱的人,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鸡娃的家长,是疫情期间孩子都认不出的大白......没有说主旋律英雄故事、为国杀敌为梦牺牲的剧情不好看,难道普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不令人感动吗?不能代表中国群众吗?

2. 《我和我的父辈》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父子关系”,父亲是为了国家期望+/个人理想追求选择了一条道路,儿子或多或少由于对父亲的崇拜,走上效仿父亲的道路。

...
“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
“我爸不是搞人工智能的嘛”

而这个框架下的女性,自然也是“典型母亲”的形象,即:出于心疼子女不忍其受苦牺牲从而禁止其“危险”的“效父行为”,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重要决断之时放弃了这一“自私”,从而成为有力的推动者,然而母亲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为的牺牲者(父子为国家事业理想牺牲,母亲为家庭牺牲)。

...

很巧合的是除了章子怡导演的《诗》之外(相对也突出了母和女),其他三个篇章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节。需要注意到,虽然父辈并不特指父亲,而是指和父亲同辈的人,但是《诗》之外的所有篇章,母亲是一个丰富父子关系的配角,她对孩子的成长和抉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家长主义般的话语权,虽可持有反对态度也并非坚定到去阻碍父子,但却在支持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这样一位仅有丰富且矛盾的感情的形象。我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这种饱含文化特色的角色认知,在此码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研究。

...
鼎力支持者

3. 抛开框架看故事,《乘风》和《诗》都是 故事铺垫-一方牺牲-另一方带着遗志成功,《乘风》因为是战争场面,可能更震撼一点,吴京那一刺刀真的很帅。但我还是喜欢《诗》,这一篇对于爱情、理想、家国和生命的思考都要更细腻一点。

...

...

...

...

...

...

...

...

...

...

...

...

...

...

...
真的好喜欢好感动...

而后两篇又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的,时代背景包袱不重,沈腾的更是架空。存在就是为了父子主题以及添加搞笑和爆米花成分。徐峥走的是尬讲式笑点,沈腾是动作式笑点。个人觉得沈腾的更好笑一些,身边同学们的反应也是在第四部分笑得更多更欢。对于父子情的表达上,可能沈腾篇略微有点套路,在这方面显得败下阵来,同时“鸭先知”作为销售科长的精明和果敢让人佩服,相比之下第四篇人工智能的存在就像个大背景一样。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篇的通病就是离地太远,什么第一个做广告的人,第一批炒股的人,第一批买浦东房的人...本来讲勇于做第一只下水的鸭子我还挺感动的,嗯吹这么多我只能说能不能别yy了-_-||....能当上时代风口的猪的也就那么几头,大部分都成了第一批韭菜,这么拍真的很容易激起不满好吧。还是说不要背着包袱搞笑。(同时真的搞不懂第四篇这个小孩是怎么这么厉害的,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人家就已经住上小别墅自己研制无人机了、、、)

个人喜好:其实都不好,硬比的话就章、沈、吴、徐(实在受不了这种设定)

4. 三部曲到这里真的审美疲劳,我们知道写短篇小说很难,电影本来相对电视剧来说已经挺短,还要再做成短篇集还要每篇能成为完整独立的故事,确实挺有挑战的。来看看《无问西东》,人家讲校史的,本来就不是过分宏大,故事也是小故事。而《父辈》选的角度有点大了,有点兜不住的感觉。相对来说,《我和我的祖国》的片段其实挑了更微小的角度,个人认为讲的更好一点。再加上一个系列三部曲下来,不觉得都快盘出包浆了吗...

说回来最不满的还是无法共情,我和我的祖国讲的是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也可以体现我的家乡。但是在这部影片里面我真感觉不到这是我的父辈,或者再往上的父辈们。也许父辈那一带有这么几个英雄人物,可绝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留着同样的血汗建设国保卫家,却看着不属于自己的故事,听别人讲述离他们相去甚远的功绩。

昨天学校放映带着弟弟看的,显然弟弟喜欢吴京和沈腾(这俩人老少皆宜嘛)。今天又特地下回来截图,除了几句台词外,挺喜欢这电影色调的...别的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