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目前根本不会塑造角色的痛苦,或者要么他们的痛苦都非常浅薄,人物的情感没有连续性。不过说到底我们要痛苦干什么呢?


几年前我接触了一部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动画作品《进击的巨人》,莱纳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应该说整个动画中所有的角色几乎感情与性格都非常饱满,哪怕是一个配角。
莱纳是主角团中的一个奸细,他既是调查兵团的成员,又是敌国的铠之巨人。在和调查兵团一起战斗生活的过程中,他和主角们培养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但另一方面,他因为奸细的身份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所作所为,看着自己昔日的挚友,一个一个惨死。这些事情他都难辞其咎,到故事的后来,他精神分裂了。因为这两种感情实在无法同时生存在一个人的身上。
一个自己还是主角们的好朋友,他对这发生的一切感觉到完全的不可思议和痛苦;另外一个由于自己敌国的立场,清楚的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但仍然无法原谅自己。
这两种身份中莱纳都感到无比的痛苦。到了动画的最后一季,所有人的脸上尤其是眼睛都没有高光。战争的痛苦已经摧毁了所有人所剩不多的人性。
艾伦和莱纳也差不多,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明白是自己摧毁了自己的母亲,他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无辜,这庞大的罪,无法容纳的罪,可以把所有人击垮的罪。
正是人物的这些复杂的情感让他们完全脱离了一般的角色走向特殊。
同样对人物的痛苦处理的很出色的还有《eva》
碇源堂,他一直沉浸在往昔对亡妻的思念当中,无法自拔。
碇真嗣,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在地铁上单曲循环着磁带里面唯一的那首歌,一遍又一遍在地铁里面不出来,直到地铁停运。他们父子对于痛苦的处理完全相反。
碇真嗣逃避,而碇源堂决定:既然你不能复活,那我干脆带着这个世界去找你,于是就开启了人类补完计划。


中国有历来的传统就是英雄一般不怎么痛苦,因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中国的英雄要么不像人,要么不是人。
《哪吒》自刎,其精神高度不亚于《哈姆雷特》,饺子说这不符合时代精神,所以说改掉了,作为商业电影,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老是把这些东西搞得那么沉重,又有何意义呢?我们长大了之后有的是沉重的故事,没必要一直这样。
观影过程中,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陈塘关遭受的屠杀,百姓们手无寸铁,而神仙拥有绝对的力量。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很多的美国英雄漫画。“死亡不属于英雄阶级”、“死亡不属于神仙”,恰恰是这种设定完全的消耗了这个故事中的感情和任何的严肃性。

“二叔陪你玩玩”
用一个严肃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动画片,确实是有点过分了。但事实正是如此,百姓的死亡只是这个英雄故事的一个宏大背景板,哪吒在自己的母亲灰飞烟灭之后,感觉到了强烈的恨,画面给出了5秒钟的空镜头,海面上波涛汹涌,哪吒自以为报仇雪恨,但却觉察到无比的空虚,我以为就会带给人物一些精神上的成长,毕竟他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悲痛。
但后面三大龙王和他战斗时那些幽默的背景音乐,和他们根本不意欲对方性命的打闹,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有打算为自己以前所经历的事情而复仇,引用一段评论吧。

“它展现出死亡的可逆性——无论三大龙王遭受多么惨烈的伤害,被哪吒敖丙用多么猛烈的攻击殴打头部,下一幕里都能跟汤姆似的完好如初,这种“死亡不属于英雄阶级”的死亡祛魅化将对大屠杀复仇的正义性的暴力转化为娱乐化的符号游戏,使幽默规则成为临时性地超越生死的终极真实,带来角色(与观众)的集体人格蒸发——”

另外,因为哪吒的缘故被屠戮的妖怪也不在少数,他们可没有机会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话。但你知道主角嘛,总有例外的。


后记:

我最不喜欢的剧情就是有人死了复活。
这取消了哀悼和死亡的严肃性。
也嘲笑了我们的眼泪和真实的感情。

另外我特别不喜欢的就是简化配角的性格
简化配角就是简化主角
所有角色的深度都是一致的




如同这个世界的平均气压101千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