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概率60%;躁郁症,概率40%;注意力缺憾症,概率89%;心脏病,概率99%……可能早亡,寿命30.2岁。

...

这是男主角Vincent出生时,医生拿者基因化验单对其父母说的话。

我想,恐怕哪个父母面对刚出生的孩子听到这段“宣判书”内心都难以接受吧。遗传学家比上帝还知道你来这个世上要经历什么,这意味着什么。

这部电影非常细腻的,有深度的探讨了一个遗传学的伦理问题,那时候才1997年。

行为遗传学一开始就饱受争议,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优胜学”。所谓优生学,是人类可以通过选择性繁殖获得进步,正是这部电影所展示的,而在现实中,优生学确实引发了很多的运动,注入禁止“劣等”民众移民到某些国家,以及要建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子库等等,希特勒就是优生学的拥趸。而看似很有道理的优生学马上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让人们觉得智力,贫穷,犯罪,精神疾病,肥胖这样的结果是镌刻在基因中的,而不是经验和社会环境可以改变的。(Dar-Nimrod & Heine, 2011)

正如Vincent的父母后来准备要个二胎,那个遗传学专家希望他们不要“随机”,理由是“我们已经有这么多缺陷了,就不要让孩子再去遭遇了。”——优生学的典范,还没有出生,你的健康,样貌,身体素质甚至寿命就都决定好了,so boring。

...

Vincent真的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小孩,即便体弱多病也有诸多兴趣爱好,他从小就热爱天文,喜欢和自己的基因完美哥Anton比赛游泳,他一直希望“反抗”社会加在他身上的标签。而这一切的原因,都已经在电影里买下了伏笔 ——Vincent有一个非常爱他的妈妈。

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宁可相信上帝,而不信她的遗传学家。

Vincent回忆自己出生时说。

...

...

在医生宣告了“出生判决书”后,Vincent的爸爸甚至觉得他不配自己的名字,而妈妈却温柔的看着小Vincent说:

我知道他会有惊人之举,你会有所作为。

...

在Vincent的幼年时光,妈妈对他百般的呵护,也尽可能的让他享受正常孩子应该有的教育(虽然被学校拒绝),即便是要二胎,妈妈也是说:

我们希望Vincent能有个弟弟陪伴他。

是妈妈在小小的Vincent心里种下了信念的种子——他可以“与众不同”,不必被基因论束缚。而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也发生在少年Vincent终于在和完美基因哥Anton的游泳比赛中胜出而得到应正。此时,Vincent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柔弱的一事无成的小孩了,他可以向着他的梦想进发。

Vincent的妈妈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1995年,当心理学家哈里斯说除了基因,家庭对人格发展没有任何影响时,发展心理学证实了儿童抚育,家庭环境甚至社会地位对人格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否定遗传学基因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有限的。而基因和环境一起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基因存在于生物结构层面,它所作用的身体存在于生理层面,而身体处于环境中,从而多因素一起,决定了人的行动。

Vincent如何和其他基因缺陷人一样“认命”,那么他的生命会如开始一般毫无悬念,每天活在无望中。妈妈的爱与教导让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这使他行使了另外一套“自我验证”。

“自我验证”,说的是人们有了关于自身的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些自我观念。人们努力引导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得到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反馈,从而强化自己原有的自我的概念。(Swann & Ely,1984)Vincent努力学习天文知识向自己环游太空的梦想靠近;寻找可以改变自己的途径,道听途说认识了一个科学家,和Jerome一起过上双面人生;最重要的是他还努力的训练练习让自己的行为配得上外界的“错误认知”。

除了假的身份,他几乎骗过所有的人,能做出与基因优化人并无差别的贡献。这一方面得益于Vincent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外界的“偏见”。正如Jerome所说:

他们看到你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你,而是我。

...

...

充满偏见的人类社会已经存在盲点,视基因为绝对真理,而忽视其他一切可能性。

而收起偏见的人们获得了什么?是希望。

Vincent离开地球前的最后一幕,医生Lamar检验出Vincent不是基因优化人,但是出乎Vincent意料的是,Lamar早就知道真相,他只是从Vincent身上看到了自己并不完美的儿子的希望。

...

人类个体99%的基因是一样的,行为遗传学关注的是小于1%,具有差异的人类染色体。正是这1%的差异,我们有了无限的可能和纷繁精彩的人类社会。而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是成为“环境”里的积极因子,让他人(尤其是孩子)的人格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而不是导致恶果。

这,撰写自己的人生,并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人,这大概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乐趣把。

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