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涉过愤怒的海》是《狗十三》的少女李玩长大后的另一种结局,也是付出更残忍代价的《踏血寻梅》。《涉海》牵涉的是两个结出“恶之花”创伤的家庭,带观众一起涉入愤怒狂暴以及血淋淋带着恨意“追凶”的路程。

《涉海》的主线故事是通过老金的视角来展现追凶复仇的,副线故事是通过娜娜社交平台的日记展现她的心路历程的。两种视角相互转换,老金视角里从头到尾都是阴暗的色调、夸张的广角、畸变的人物特写,而娜娜的视角里,初到日本还是明媚的,当影片结尾,两条线终于交织在一起,等老金涉过愤怒的海后,终于发现了他寻求的真相,他无疑是迟到的在场,恨谁么?自己才是最该恨的人,可他从什么时候该被恨的呢?这是中国式父母循环的无解命题。

曹保平本意就不在展现复仇,复仇从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出现,找寻关于少女成长过程中的核心母题——爱,尤其是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观众因预告片期待值拉满结果会错了意也情有可原。
影片开头就是悲剧发生的源头,是谁,让一个在日留学的少女身中17刀,在壁橱里血尽而亡?通过开头娜娜的遇害、李苗苗的关系和老金的愤怒达到对观众的误导,比如通过老金单方面的讲述,他从小就把娜娜对父的权威的忍受视为一种乖巧懂事、听话皮实,曹保平有意在误导观众相信老金的叙述,甚至老金回到国内追凶也在误导观众这或许是《误杀》类的阶级对抗。

而随着老金视角展开,更多人物的出场,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老金最为娜娜的父亲,甚至都不如旁人了解自己的女儿,她完全不知道娜娜的喜好,娜娜的社交关系,娜娜的喜怒哀乐,还要在旁人眼中维护他那虚荣的自尊心,假装跟娜娜关系很好。
但是直到娜娜身亡,他始终不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看到娜娜的尸体和听到娜娜生前的遭遇还吐了一地,老金回忆起他参与娜娜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他无意是剥夺了娜娜的主体性的,娜娜首先不是娜娜,而是他老金的闺女。于是他陷入一种无能的愤怒,一是对他在一方海域备受尊重的渔民老金父的身份的挑衅的愤怒,二是女儿最后一通电话打给他但没接到的愤怒,三是“这辈子不就活个闺女我不弄他?”的愤怒。

曹保平通过老金的自以为是展现出了“父”的伪善、虚荣、自大、痛苦和自私和无能。
他看到窗外张牙舞爪的coser,实则是他心情的外化,他被困地下室时像一头无能为力的兽,只能点燃愤怒的火,因为他抓不住李苗苗,直到天降暴雨与鱼,他终于抓住了李苗苗,他与他们一家的权力关系被倒置,如今他为刀板,李苗苗为鱼肉,于是他露出了疯狂的笑。

但是真正的受害者却丧失了主体性,以至于影片结束我唯独没记住她的名字,结尾娜娜在老师的纠正下用“爱”组句。“喜欢是单方面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爱是要双方都有共识才可以说哦,所以一般对爸爸妈妈这些也同样爱我们的亲人才可以用爱”,于是“爱…没有”成为整部电影的题眼,“反抗…没有”是整部电影最遗憾的缺失。

娜娜的出场便是一个悲剧的开头,她重复回想喜欢,并说出了自己很多喜欢的事物,而影片第一次出现“爱”时,是她与李苗苗第一次相遇时李苗苗点给她的草莓蛋糕餐盘上的“love”,并以此庆祝她的生日,娜娜把李苗苗最初只视自己为猎物当成缘分。
于是他把在李苗苗身上看到的虚假的“善良”“温柔”“浪漫”当成真实的存在,和听到的极端的占有“以牙还牙”“我好像爱上你了”“嫉妒你的鞋子因为它们会带走你”当成理所应当的爱,娜娜陷入一段令人窒息的爱却不自知,而当她再进入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时体会到的真实与正常时,她反而不知爱为何物,觉得自己不重要了,那个人不再爱我,她爱的歇斯底里,毫无底线,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

娜娜的葬礼上,有一个模拟娜娜主观视角的镜头,在车内,她好似看着老金远去,都不曾参与她最后一程,于是在火化的视听处理上,我是极度难受的,她在肉体消失于人间的最后也不曾确认父亲是否爱她,她只能再经历揪心的痛苦并化为无声的咆哮。

娜娜、景岚、李苗苗涂的都是黑指甲,这三个人在爱的缺失程度上都是极其相似的,他们极度需要爱,并爱的歇斯底里,只要能抓住仅有的爱,就不会放手,所以他们的爱都令人窒息。
景岚从前的经历我们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想象,单亲妈妈,离婚后就一直待在国外,她所爱之人是极少的,苗苗是一个,所以她会尽所有保护他,不论道德与规则。

李苗苗从一个恶童成长为恶人,也受父母潜在的影响。李苗苗从小就缺乏同理心,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任何人,他搞恶作剧,间接害死奶奶,炸死青蛙,也不能阻止父母离婚,怀着对父亲的怨恨,恶意害残妹妹,但这些种种都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无法得知他的恶是天生就有还是后天形成的,但小恶累积成大恶,可知他的成长环境与家庭因素都缺失正常的爱。

影片结尾:唯有父母之爱,才是人一生最初与最终的安全岛。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说来话长了,可是从哪开始说起呢,我们永远也无法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