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如果國慶檔實在要挑一部電影的話,可以選擇一看。
本來已經做好了不會再為主旋律/新主流電影花一分錢的準備,但實在想看電影,觀望了兩天,加上我信任的兩個影評類公衆号(槍稿/3号廳檢票員工)都給了較好的評價,才決定冒險一試,好在這部電影沒有讓我覺得花了冤枉錢。在寫這篇影評之前,預估豆瓣評分在7.5左右,結果寫完已經開分,比我預想的要理想得多,更給制片方和創作者們一種新的啟示,新主流電影也可以拍得好看。
正文:作為國慶檔最先在豆瓣開分的影片,制作方似乎很自信,不僅四個月内完成了這一電影,而《萬裡歸途》作為導演饒曉志第四部長片,也是繼《無名之輩》後第二部相較高分之作,完成了類型融合和新意識形态的表達。
影片講述了中國外交官在努米亞共和國發生暴亂的情況下,緊急幫助在努的中國公民在14天内平安回到祖國的故事。

一、新探索•打破類型同質的懸浮之勢
相較于前三年國慶檔的首日票房,今年至少縮水了一半,除了審美疲勞,觀衆再也不願意走進電影院看這些千篇一律的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主旋律”影片。《萬裡歸途》卻打破了這種同質化,最欣喜的莫過于它不再讓“主旋律”電影處于懸浮之态。
為什麼說懸浮?因為不接地氣,脫離了人民群衆,我們走進電影院不是為了看新聞宣傳片;不是為了通過高喊政治口号,渲染大衆情緒;不是為了完成幾周年獻禮持續對觀衆進行感化教化。說到底,電影終歸是電影,觀衆需要看到主人公經曆一個又一個磨難,最終成長的故事,而不是因為他是主角所以一路開挂無所不能,變成無腦爽劇。

描寫戰争的殘酷不再隻是通過戰争場面打來打去,而是具體到了個人,在努米亞,通過隻剩下半個身子的被燒焦的人;這裡的人或被吊死、或被炸死、或被打死,在任何不可知的情況下随時死;通過還沒來得及見上最後一面的夫妻、想要回家陪妻子待産卻又臨危受命的大齡父親,那些一個個鮮活的人使故事層層遞進,直抵觀衆内心。
有劇透⚠️
故事還是很精彩,影片前二十分鐘完成了彼此關系的鋪墊,本由章甯和成朗協助完成撤僑,但子彈打碎了章甯的胸膛,本該回家陪老婆待産的宗大偉臨危受命。章甯的死就成為觸發事件,這裡我們看到了人物糾結的内心,一方面是自己老婆孩子,一方面是緊迫的救援,宗大偉必須挑起大梁(之後也驗證了為什麼老婆待産重要,因為之前他們已經失去過一個孩子)。
在邊境長官那一次次經受挫折與考驗,最終完成任務,但是因章甯妻白婳的失聯,他與成朗決定冒險,展現了主動性。找到白婳後副線故事開始,還有未撤的一批工人,與大使館失聯,在宗大偉帶領下毅然決定前往邊境,影片中段因與成朗價值理念沖突,導緻小部分人離隊,結果遇到了叛軍頭子,反派逼近,在輪盤遊戲中因為懦弱失去了親密夥伴,但在最後的挫折中終于勇敢,克服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主線劇情和副線故事中都獲得了勝利,赢得了尊重。

劇情完全對照得上布萊克·斯奈德節拍表,四個編劇功不可沒。雖然老套,但是你看,好好講故事,就能得到觀衆的誇獎。
二、新角色•在努米亞的中國“辛巴達”
很開心在這類型的電影中看到了立得住的人物。張譯飾演的宗大偉,堪稱這類電影編劇完成程度最高的主人公。
影片開頭五分鐘,通過車内封閉的對話就塑造了四名不同形象的外交官。宗大偉(張譯飾)老成練達、嚴行舟(成泰燊飾)侃然正色、章甯(張子賢飾)樂天達觀、成朗(王俊凱飾)年壯氣銳。

此故事中有多處反轉,均在此前做了鋪墊。其中“面具戴久了,真成你臉了”x3,分别展現了說這話時對方的弱點,成為推進叙事不可或缺的鑰匙。
第二幕到第三幕,《一千零一夜》裡辛巴達的冒險故事貫穿始終,換句話說還剩的這一百多人也是宗大偉要找尋和守護的“金羊毛”。辛巴達的性格成長也完美對照着宗大偉的行動下的變化,他不是聖人,也有人性的缺點,比如面對死亡恐懼到嘔吐等,但卻用作為一個外交官的魄力、膽量、智慧與高超的語言藝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冒險航海家辛巴達作為傳達民族精神追求的符号,展現了阿拉伯的民族精神,宗大偉在說着阿拉伯語的土地上也完成了這一壯舉,觀衆也看到了他人物弧光的轉變,看到了新主流電影的新的生存策略。

三、新展望•新啟示及類型融合與産業發展的新探索
從整體來講,《萬裡歸途》展現了饒曉志導演一貫冷靜克制地展現人物關系的電影的風格,以小見大,他關注到了動蕩局勢下個體與群體命運的沉浮,影片叙事完整,情緒飽滿纖細,人物形象豐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是一次中國百年來煥發勃然生機的有力答卷,一次曆史與時代發展過程中重大撤僑事件的鏡像回廊,是對中國人溫良本性與平凡人們機智善良的一次歌領,一部平民英雄的冒險史詩,更是對未來中國電影發展的一種新啟示。
在電影産業發展與協調觀衆真實選擇之中,如何更好地對待電影本身,才是我們所最終需要思考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