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躺在草地上,特写,无数的钱,还有一个面具,他陷入思绪?度假?悠闲?直到看见结局,原来是死亡,出片名:《完美的世界》。
两个囚犯越狱后,在逃生路上,抓了一个孤僻家庭的小男孩当人质,电影就是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在相遇后产生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电影的质感很像《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那个年代的美国电影,看着真舒服。
电影的故事,让我想起《菊次郎的夏天》,还有一个《拾荒少年》,剧情有点类似,都是一个很特别的成年人和一个小孩,为了完成某件事情的故事,但又因为故事的背景设定完全不一样。
1.这些小孩好可爱,英语说的真标准(奇怪发言)。可爱、吸引人的东西:影视广告3B(小孩baby、美人beauty、动物beast)
2.两个囚犯的矛盾早埋下了,布奇穿上了另一件衣服,衣服如人,代表和他不是一类人,发生了争执。
看这些表演,真舒服,现在中国影视剧里一堆人都尬的出奇,里面歹徒这种肆无忌惮的坏蛋印象,劫持女人,乱开枪,太生动了。美国电影人才太强了,中国只有以前那个时代才行,那个把演艺当做事业的时代,而不是捞快钱当明星的时候,观念已经变了。
男主也是很聪明,且有些和他囚犯完全不同的气质。让男孩去看车钥匙,男孩不太愿意,他就礼貌地说,“如果你不愿意就算了,我的领航员”肯定了男孩的价值,给足他情绪价值,小孩就吃这一套。
布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人,这种接人待物让人就无法和穷凶极恶的歹徒联系起来,尤其有另一个囚犯对比,就知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罪犯。
最后那一段根本没看明白,为什么突然又要杀了那对黑人夫妇,虽然我知道不会真杀,但那些不冷静的举动已经让人觉得不正常了,逼得飞利浦开枪打了他,一枪之后,布奇再也去不了他父亲告诉他的地方了,结束旅程。
我不喜欢这个结局。
我原以为是布奇带着他去完成清单上的内容,如父如子,双向救赎,最后,布奇拯救了一个问题少年,飞利浦拯救了一个问题中年。
正是这一枪,布奇无法逃脱警方的包围。
前面强调了很多次枪的动作,局长跟他说不要开枪,影视剧法则,角色说不会不要干啥后续就发生啥,他最后会被射杀的。
果然,最后布奇还是倒了,倒在草地上,回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
善人之恶和恶人之善,是影视里最有冲突的点,它体现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挣扎,人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不能单纯以好坏标准划分。而在这复杂情况下,坏人流露出的善感和好人流露出的恶意,最容易激发人的情绪。
片名“完美的世界”,或许是一种讽刺吧。
这部电影我觉得本身是比较简单的,最打动的点就是布奇这个角色和他的死亡,引人共情。标准作品,扫了一眼讨论,没有几篇正经影评,可能也有没啥大神要分析的,入门级影迷必看作品。
(因为在上电影课的原因,总是不自觉带着分析视角,和以前看电影体验不一样了,一般的商业电影,看的时候就像在看小孩子的心思,他想要说的想的都通透了,可能是错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