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时》女性主义议题大汇总

...

国庆节刷完了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看完之后,心潮起伏,它真是一剂治愈疾病的良药。身体上,每集都有泪点,治好了我的眼睛干涩;心理上,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张桂梅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顿时让我觉得生活中那些蝇营狗苟的勾心斗角都不值一哂。

更令人可喜的是,该剧剧本在张桂梅老师的建议下,突破了伟光正的刻板化塑造,让张桂梅老师变得接地气,让她的语言技巧、教育理念,在细节中变得真实可信。结局上,避免了“功成名就”的固定模式,而是根据张桂梅老师的建议,改为精神的传递,在平凡的生活中戛然而止。

无论是要表达的主题,还是创作技巧,该剧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同时,该剧还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女性主义话题,巧妙的借助人物和情节融入剧中,通过微言大义,让人豁然开朗,将高大上的学术议题,变成了谈心交流,具有女性“启蒙”的社会意义。今天,就带领大家逐集梳理剧中讨论到的女性主义议题。

第1集:

1.生育机器

...

张桂梅刚进村子,碰见一个孕妇,已经生了三胎女儿,婆婆希望她再生个儿子。

这就是后来在党代会上张桂梅提出的,改变女性这种贫穷和愚昧的代际循环的现象。

中国式婆媳关系、中国式婆婆,我在以前的很多文章中专门论述过,参看这篇文章:

点开阅读:“给宝宝换尿片,想含他的小雀雀怎么办?”——母对子的乱伦压抑研究

女人一旦成为婆婆,会自觉地把自己男性化,主动去维护父权,做戕害下一代女性(女儿、儿媳)的帮凶。

续香火,传宗接代,这种事往往婆婆更起劲儿。

2.女性价值

...
...
...

除了在婆家的生育价值外,在儒家流毒无穷的孝道下,女性还有被娘家出卖的价值。

3万块钱,谷雨的爸就要把她嫁(卖)给别的成年男人做老婆。

相比于谷雨所处的年份,到现在的天价彩礼,可以看出这样的变迁:以前女人不值钱,几个钱就卖了;现在男多女少,奇货可居,于是彩礼动辄几十万。

然而,这就是女性地位上升了吗?

恰恰相反,不变的、甚至更加巩固的,仍然是父母出卖女儿的那套封建思维。

以前见人家生了儿子,就会说这家有福了,因为儿子可以续香火;现在生了女儿,也开始说人家有福了,因为彩礼高,卖一个女儿就是三四十万,更不用说女儿出嫁后让婆家不断地倒贴,做扶弟魔。(说生女儿好的,真的就是生女儿好吗?大概率女儿后边,父母还会再生一两个弟弟)

我曾经看过一个卷宗,有一对父母,长得还算不错,生的儿子女儿也帅气漂亮,但家里穷嘛,女儿天生足有残疾,且有精神病。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为了给儿子攒下儿媳本,父母做主,以每次二三十万的彩礼价格,把女儿先后卖个四家做媳妇。每嫁一户,就生个孩子,随即她父母以家暴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离婚后,因女儿是精神病,没有经济收入,所以也不必给男方付抚养费。男方觉得起码这女的给自己生了个孩子,也就很痛快的离婚。后来第四家、第五家男方以女方父母诈骗报警。

所以,抛开男女性别,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母看重的都是子女的投资价值,看看能不能给自己的后半生带来金钱和孝顺,可以让自己躺着享福,不必劳作。

越是底层,越是穷人,这种“投资+投机”的思想越牢固。然而,他们也不肯为子女做太多的投资,最好是用最少的投资,把子女养大成人,减少支出,卖个好价钱,并长期收益,获得最高利润。

到了第2集,谷雨那个欠揍的爹,腆着脸去找张桂梅要钱,仔仔细细的算卖闺女的账,就是这个心理。

第2集

3.体谅与感动

...

张桂梅要去参加党代会,一高兴给福利院孩子们做顿好吃的,(这个剧我看了一半才看明白,张桂梅在女高上课,晚上和方琼阿姨住在福利院,她原本就是福利院院长)罗一一有先天性胃病,红烧肉吃多了,犯了胃病,住进医院。

王晓霞大夫不知道罗一一和张桂梅的关系,误以为她们是母女,就责怪张桂梅为什么不照顾好孩子。等到方琼讲明罗一一弃婴的身世,王晓霞顿时震撼了。

目送张桂梅和孩子们离开医院,王晓霞心里变得柔软感动。当然,后面王晓霞和张桂梅处成了好朋友。

从这个医生的角色,我们看到了女人对女人的体谅与关怀,也包括下一集里,党代会上采访张桂梅的女记者。在看尽了电视机上满屏的宫斗雌竞,女人之间的互谅互助,是如此的动人心弦,那种女性之间共鸣出的情感力量,不亚于男人之间的兄弟情。

有句话叫“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当文艺作品极力展现女人之间勾心斗角的时候,它的受众无非是看女人勾斗打架为乐的老爷们(比如康熙皇帝喜欢看汉族裹脚的女人打架,觉得很有意思),以及被父权洗脑、喜欢在父权面前争宠的女人们(比如《甄嬛传》《如懿传》之类)。看完这类,观众会不由自主地代入,把自己代入,把身边人代入,并热衷于这种勾斗。我以前说过,凡是不能促进你提升的,都是无用的消遣,看看得了,别当真。所以这种女性互助的情节显得尤为动人。

4.党代会发言

...

张桂梅这段党代会发言,包含了各种女性主义议题。

贫穷导致愚昧,愚昧加剧愚昧,循环往复,走不出命运的闭环。

张桂梅所要做的,就是阻止这种闭环,彻底解放女性!

再来看张桂梅所讲的这几个故事,因为我曾经去山区支教过,我对此有深刻的共鸣。

张桂梅讲到,两个十五六岁辍学的女孩子坐在门口,比谁的孕肚大。正是花样年华,却早已沦为人妇。

张桂梅老师讲的还是保守的呢。我支教的地方,学校门口有一个小卖部,我常去给学生买零食吃,经常见到一个少女,营养不良似的,极其瘦弱,背篓里背着个男婴,我以为她是在带弟弟。

后来,本地的老师告诉我,那少女才14岁,被村里一个30多岁的男人强奸,生下男婴。男人被判刑,男女双方两家约定,等男人一出狱,就安排他俩结婚。

那14岁少女并没有悲苦的神色,面对同龄人反而有得意之色。

前几年,网上也开始流行未成年少女生娃,很多城市里的女孩以此为荣,说什么提前完成了人生任务。

愚昧,无知,可笑!

大山里的女孩们是因为贫穷,才会愚昧;这类城市里的女孩们有那么好的教育资源,还要炫耀未成年生娃,何止是愚昧,简直就是自甘下贱!

...
...

会后,张桂梅接受记者采访,她说,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让自己不再成为依附他人的藤蔓(这个词发音是teng wan,必须为演员宋佳点赞,在这个很多演员总是念错台词、念错音、甚至不念台词的演艺圈,把字音念准虽是演员基本素养,但也已十分难得),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但是,张桂梅拯救的是有慧根、愿意被拯救的女孩们,像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怎么都叫不醒的女孩们,我们也只能尊重其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第3集

5.女性污蔑

...

老蔡是女高工地的工人,因为资金还没到账,发不下来工钱,就不大听张桂梅的话,还在背后说张桂梅坏话,说她办女校就是为了名利,气得谷雨用“铁头功”一下子顶掉老蔡一颗门牙。

这一段其实展现的不是老蔡,而是现实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质疑张桂梅老师的各种喷子。

人之所以会用龌龊的思维去考量别人,要么是见识过丑恶人性,看透了人心险恶,心灰意冷,不再相信世上有好人,要么是本来就思想龌龊。

但张桂梅靠着一步一个脚印,靠实际行动,靠最后100个学生全都考上了大学,让所有的污蔑质疑都闭了嘴。

老蔡和张桂梅的冲突化解的也很巧妙,一来让张桂梅走进老蔡的家庭,引出“四朵金花”之一的蔡桂芝,二来和老蔡化敌为友。

题外话,电视剧《警察荣誉》的编剧就得跟这个剧好好学学。《警察荣誉》里没有一个矛盾冲突是最终化解的,还美其名曰还原现实生活,以表现群众的无理取闹、不明事理,塑造“全民皆刁民”的形象,让大家共情我们民警多么辛苦、多么劳累、多么受气。但是你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体现群众工作的智慧,即解决群众纠纷的智慧,说白了,就是无能!

——编剧的无能!

我作为民警,我看到这个剧,希望得到启发,得到进步,希望可以借鉴你们的工作方法,以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而不是跟你共情几十集,结果一个方法也没学到,就学会了跟着一起吐槽刁民;

我作为群众,我看到这个剧,也希望看到我们的纠纷得到解决,而不是看到你们受气了,我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共情你们,觉得跟我同一阶级的、除我之外的群众都是刁民。

第4集

6.丁笑笑家庭

...

丁笑笑刚大学毕业,是高知识分子家庭,父母要给她安排工作。她很不耐烦。一听到张桂梅的事迹,立刻就被感染。这个感染,就是女性意识的一种欣赏和向往。丁笑笑从父亲的口述中,看到了张桂梅作为一名女性的价值观和信仰,内心的触动让她毫不犹豫去参加了女高应聘。

父母为了子女前途,一般都会安排他们所谓的好工作,高工资,有面子,不劳累。父母不相信那种所谓的高尚的人格,牺牲的精神,精致利己才是最佳选择。

从另一个心理角度来说,父母希望子女跟他们一样精致利己,自私自利,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家族自私自利,确保资本巩固和积累。他们即便能理解张桂梅这样的无私奉献之人,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人。而且,子女变得高尚,父母面对子女,未免心中有愧,那父权本位思想就不牢固了。

所幸丁笑笑的父母开明大度,虽然中间他们反对女儿去女高当老师,但三年下来,他们没有去找张桂梅闹过,没有硬逼女儿回家。高三女生毕业后,丁笑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父母对女儿的选择表示钦佩和支持。

反观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思想:不想让女儿远嫁,不想让女儿在外地求学、工作。即便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养儿防老的儿砸,但还是要极力控制女儿的活动范围。你都已经有儿子在身边了,还要求你的女儿经常来尽孝道,那你养那儿砸是干嘛使的?况且你在养女儿的时候,是否偏心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越是自私的父母,也是穷的父母,越不希望子女走远、走高,他们怕你发达了就忘了他们,就控制不了你了,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地会缩小你的思想范围、活动范围,给你的发展使绊子、扯后腿,叫你一生困死在这个小家庭周围。

第7集

7.物化女性的手段之一就是把你养懒

...

女高新建之初,和旁边的三中共用食堂、厕所。导致学生们晚上还得抱团,由姚老师带着去三中上厕所。早中晚三餐只要去晚了,就没饭吃。

资金不够,为了解决吃饱饭这个问题,张桂梅自己先测试洗漱吃饭时间,分秒必争,开始对女孩们进行半军事化管理。结果女孩们能吃上饭了,早睡早起也有精气神了。

张桂梅的半军事化管理有错吗?

我觉得没有错。物化女性的手段之一,就是把女人养懒,让你觉得靠身体、美色、做低伏小,就可以不劳而获。

所以人家可以理直气壮高喊校训“我是女高人……”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把自己变得自律自强,在遍地熬夜放纵的当代,是一项多么稀缺的素质。

女孩们刚开始也不习惯,毛毛躁躁,但慢慢都变得效率化,这也为高三全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8集

8.青春期性别认同

...
...
...
...
...
...

宁华一直是个大大咧咧“女汉子”,忽然来了第一次月经,以为得了绝症,不辞而别。

张桂梅让大家看看宁华宿舍里留下什么东西没有,结果发现宁华的校服裤子上有血迹,这才知道怎么回事。

大家说宁华经常穿男性内裤,还用纱布裹住正在发育的胸部。

宁华父母早逝,爷爷把她当男娃养,虽然祖孙相依为命,但内心深处还是嫌弃宁华的性别。

宁华为了撑起这个家,也把自己当男孩看待,从没注意到自己是个女孩。

张桂梅火速赶到宁华家。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张桂梅的语言技巧,将宁华所认为的“天大的事”,在谈笑间解开她的心结。

张桂梅爬上山坡,气喘吁吁,先问宁华是不是要上吊,是不是埋哪座山头都想好了?玩笑话做开场白,然后告诉她没得绝症,并塞给她一本青春期卫生知识手册,让她理解月经是怎么回事,又嘱咐她生理期应如何应对。紧接着又把买的卫生巾、胸罩塞给她。

宁华为来月经感到羞愧。张桂梅告诉她全天下女人都一样。然后,张桂梅用简单朴素的话,告诉宁华生理性别是天生的,改不了的,但人是千差万别的,女孩也可以是又高又壮的。留长发短发,穿长裤裙子,那都是个人自由,谁都干涉不了。你看人家歌星,大男人还留一头长头发,因为他是男的,他就不能留长头发了?没有人规定男孩该是什么样,女孩该是什么样,只要不危害社会危害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如果所有的老师(还有父母)都像张桂梅老师这样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哪会有那么多跳楼的学生呢?

所以再插个题外话,我们这每年都有学生跳楼,大家似乎都见怪不怪了,跳楼的原因无非是学习压力大,早恋被抓,甚至还有因为发型穿着被老师逼得跳楼的。早年有个高三女生意外怀孕,老师们不说正确引导家长和学生,却一个个像捉奸似的兴奋无比,化身为长舌妇四处嚼舌根,终于这个女生跳楼自杀了,一尸两命,那些老师们还感慨一声,兴奋地在课堂上言传身教,教育其他学生引以为戒,丝毫不觉得自己就是刽子手。

...

张桂梅一番简单朴素的话,如同唠家常一样,就把企图自杀的宁华从边缘拉了回来,拯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师生俩开心的、自信的在山顶开怀大笑。

第9集

9.《我本是高山》与《山花烂漫时》创作论

...

《山花烂漫时》播出后,关于和《我本是高山》,关于宋佳和海清的对比,产生了一定的讨论热度。其实说到底,二者出现如此悬殊的口碑,皆在于主创团队对张桂梅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偏差,却也不能归咎于海清一人。

《我本是高山》最大的缺陷,是把亡夫作为张桂梅的精神支柱,因为在编剧的理解中,传统女人应该像金庸小说的女人一样,如包惜弱、温仪、何红药、胡一刀夫人、殷素素、李莫愁等,自己的男人一死,要么殉情,要么余生活在男人的“余韵”之中,靠着对亡夫的思念,支撑自己活下去,支撑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

一个女人发疯似的要干一番事业,则必定背后有一个男人支撑着她。这就是《我本是高山》主创人员的理解。说到底,他们还是把父权、男权作为女人生存的靠山、生活的指望,甚至有一种感恩父权的召唤。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本是高山》就落了下乘。更不用说电影为了制造矛盾冲突、为了突出张桂梅的苦,刻意把党和政府塑造成对立面。以致于电影点映时,作为人物原型的教育局局长都不得不澄清,说现实中自己很敬佩张老师,从来没跟张老师吵过架。

...

张桂梅的原话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山花烂漫时》主创人员就深刻把握了张桂梅这段话的精髓。张桂梅相信党和政府,相信人民的力量,但《我本是高山》的主创人员似乎不那么相信党和政府,也许他们见多了社会阴暗面和潜规则,见惯了自私自利,或许还参与其中,因此他们不相信纯粹高尚的东西,更不相信党和政府会帮助张桂梅,也不相信张桂梅会这么无私高尚,更加不相信女人会有什么信仰。在他们眼里,张桂梅是一个漂浮的符号化人物,不真实。我们所提倡的信仰,在他们眼里是假大空的存在。正因为不相信,所以也就写不出接地气的、感人至深的剧本。编剧导演自己都不信,你怎么让观众信呢?

另外再看二者的命名,“我本是高山”,出自华坪女高校训第一句,作为电影名并无不可,也很合适,但内涵上则略显单薄。“山”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是大山女孩们的障碍,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人生高峰。

而“山花烂漫时”意象更为丰富,它出自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谓是一语三关:张桂梅的名字里带有“梅”字,她最喜欢唱的歌也是《红梅赞》,她的品格也与寒梅相映;张桂梅忠于党和人民,电视里的校训、红色教育,也多次出现毛主席诗词,在这里诗词的反复使用,是党的意象化表达;“山花烂漫时”,指的是大山里的女孩们个个学业有成,走出大山,后半句“她在丛中笑”,则指的是的张桂梅的欣慰。

第10集

10.网友对张桂梅吃豆花的吐槽

...
...

张桂梅去找煤老板们给女高捐款,吃了一个又一个闭门羹,她住在便宜的旅馆,在旅馆门口吃便宜的豆花。

有杠精网友指出,宋佳饰演的张桂梅,在吃豆花的时候表演错误,说豆花是软的,根本不用嚼,但宋佳却有咀嚼的动作。立刻有云南的网友出来解释,说豆花里有榨菜之类,肯定要嚼。

杠精网友真是满满的恶意。咀嚼是生理性的肌肉本能动作,您吃过豆腐脑(豆花)吗?你见谁把豆腐脑直接从喉咙咽下去的?

杠精网友的阴暗思想,跟上面我所说的《我本是高山》主创人员很相似,不相信纯粹高尚的东西,并一味的无脑质疑,目的就是想把高高在上仰望的东西拉到尘埃,践到脚下,把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龌龊,才能称心如意。

第11集

11.拒绝职业污名化等各种女性污名化

...
...
...
...
...
...

张桂梅到派出所把谷雨领出来,这先后她不仅怼了足疗店的老板,捞完人还怼警察,同时还不忘把派出所打扫卫生的老大爷也怼一遍。

怼警察,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女孩在足疗店上班咋啦,在足疗店上班就是妓女?又有多少大山里的女孩,为了挣钱养哥哥养弟弟,去做低三下四的工作?

怼扫地大爷,我刚进派出所,你们在我背后嘀咕什么呢?说我们女高只招女学生,那派出所上的公告栏上的招聘启事,不也是“仅限男性”吗?

一顿数落,把司空见惯这类案件的警察,把瞧不起女性的扫地大爷,全都怼了一遍。

为什么怼他们?一来是要为自己的事业讨个说法,二来要让自己的学生光明正大、干干净净走出派出所,而不是带着一个“足疗店小姐”的污名走出去。

第13集

12.教育公平的三层含义

...

为了提高女高的升学率,上面领导决定,把女高和三中合并。这样不可避免要把学生分成优良中差的等级,和全国所有的高中一样,把精力、希望、资源放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其他学生基本上放弃。

张桂梅断然拒绝!

张桂梅要办免费女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包括男女公平、贫富公平、优差公平。

让大山里的女孩们有书可读,这是男女公平;让家庭贫困的女孩子接受免费教育,这是贫富公平;让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都能不断进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是优差公平。

一旦和三中合并,这些教育公平的内容将不复存在。

联想我们所经历的高中,现在的高中,什么快慢班、大小班,不就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我早就说过,学校是社会的预演,各种的丑恶不公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什么快慢班、大小班,跟娱乐会所搞VIP营销似的,一边内卷一边捞钱。

第15集

13.少女怀春

...
...

柳细莺和隔壁三中的袁帅早恋。两个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商量到以后结婚生娃打工了。

前面我说过,很多老师面对学生早恋,都有捉奸似的快感。

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专心学业,张桂梅采取分兵击之的办法,女孩们轮番去给柳细莺做思想工作,自己半夜守在墙根,把翻墙过来的袁帅抓个正着,劝说袁帅。

袁帅和柳细莺把结婚生子的幸福生活都构想好了,张桂梅也不打击他,让他跟着老蔡到工地干一个月活,要是真能挣到钱养活柳细莺,就不再阻挠他们恋爱。

结果,袁帅在工地累哭了,觉得还是上学好,回来继续读书,还主动跟柳细莺分手。经历了失恋的打击,柳细莺也开始专注学业。

这个早恋事件,不仅体现了张桂梅的教育智慧,更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

虽然很多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有了性教育,但大多数学校还是谈性色变。就像前面我所举的例子,那个怀孕跳楼自杀的女生,如果她接受了性教育,掌握了避孕知识,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对男生的恳求说不,即便她和男生发生关系,最起码可以做到避孕,也不会落得跳楼自杀的悲剧结局。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老是说中国封建的太久了,也不知道15亿人咋来的。

性羞耻观念的树立,更多的是给女性打上了精神枷锁。如果性是肮脏的、可鄙的、不许的,那人类又何必性交?

不仅要进行性教育,还要进行爱情教育。“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十几岁的年纪,很多时候不是爱情的萌动,而是生理发育的催发。感情这种东西,在你拼学业、拼事业的时候,不仅分心,还会浪费很多精力。不过这些道理,总是要自己吃一遍苦之后才会体悟出来。

第16集

14.第二次生命的理解

...
...
...

张桂梅和谷雨聊天时,讲到了亡夫,讲到了她刚到华坪的故事。那时她身患肿瘤,经济拮据,个人思想上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不想住院治疗,结果被医生和乡亲们劝住。

一位从山里走了几十里路来的大姐,给张桂梅送来慰问品和现钱,感谢她不远万里来到华坪教书育人,愿意用绵薄之力为她垫付一些医疗费。

山村里本就不富裕,但这位大姐所代表的一众乡亲,却有着最淳朴的善良。正是这份善良,让张桂梅有了战胜疾病的决心,重新振作起来,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华坪的乡亲父老。

张桂梅说,是华坪的乡亲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按《我本是高山》的理解,是亡夫信仰支撑张桂梅去拯救大山女孩,略显狭隘;但《山花烂漫时》这段追忆,则体现了张桂梅作为一个党员更为广阔的胸襟和境界,即在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过程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在张桂梅身上也恰如其分,她所说的“第二次生命”,就是精神洗礼与感悟后的灵魂升华。

第19集

15.张桂梅的梦

...

学生们进了考场。张桂梅和老师们在考场外等候。在这段时间里,她疲惫的睡着了,做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孩子们全都高分考上了大学。

可等到被学生们叫醒,她才发现是南柯一梦。

以梦境来点醒人物,是传统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黄粱一梦,《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仙梦见白素贞被抢亲,都是如此。

一觉梦醒,张桂梅突然顿悟了,学生们只要经历过高考,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可歌可泣的事。人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的缺点,超越过去的自己,三年的苦学,奋斗的经历已经改变了学生们的精神面貌,自律自强已经铭记于心,这个结果,不必强求,更不能以结果论英雄,打击学生们的努力。

所以,张桂梅安慰学生们,不要对题,不要估分,放开了玩,使劲地玩。

做老师都有这样的境界,做父母的也应如此。

16.狠狠地扇这个混账爹!——生育无恩,养育才有恩

...

高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了,县里奖励张桂梅1万元奖金,她跟谷雨她们吃饭,第一次喝到了奶茶,觉得甜甜的很可口。于是直接把奖金拿出来一半,买了一车奶茶,拉回女高,让孩子们都尝尝奶茶的味道。

现实中,张桂梅就曾拒绝别人捐赠旧衣服,她说,我的学生也要穿品牌,也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没错,大山里的女孩因为贫穷,本就自卑,如果还向她们施舍旧物,只会让女孩们更敏感,更自卑。

所以说张桂梅考虑事情考虑的周全,心思细腻,无论何时何地,都照顾到女孩们的自尊。曾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媒体要采访张桂梅的几个就业的学生,她直接拒绝。因为女孩们现在已经有了体面的工作,她将女孩们的档案保密起来,就是不想再让别人知道她们贫穷困苦的过去。

张桂梅还一再说,老师希望你们考出去了就不要老想着回来,你要走的更远,去看外面的世界。

这种催着、赶着学生往外走的大格局,比起前文我所说的那些自私自利的父母,真是境界高出100倍。自私的父母总想着子女守在身边,养儿防老。可是你才四五十岁,健健康康的,你防什么病,防什么老,子女正是年轻有为的年纪,就这么生生的被你拴在身边。这就是小农经济意识,把子女当做不可移动的庄稼地。

友情提示:奶茶虽好,但现在也进入刺客行列,价格不菲,不要为了赶时髦、虚荣心,去喝那几十块一杯的华而不实的奶茶,且还不健康。

第21集

17.学生网恋

...

谷雨把混混的照片给柳细燕看,她才知道被骗。这要真去了昆明见网友,迷奸轮奸逼迫卖淫拐卖等等,后果不堪设想。

就我看过的青少年犯罪类的卷宗,这类案件可谓不计其数。家长到派出所报案,说女儿失踪,民警见得多了,都是十三四岁,QQ聊个网友,直接奔现去了,因此衍生的迷奸强奸轮奸特别多。

第22集

18.留守儿童

柳细燕的网恋被谷雨揭穿了真相,但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产生的抛弃感、孤独感没有从根上解决。

这一集的柳细燕出走,去网吧打工,根上一集有逻辑上的关系。

父母不关心,情感没有寄托,好不容易谈了个网友,还是个骗子。情感彻底没有寄托,干脆辍学摆烂。张桂梅去网吧找到柳细燕,她叫着就是要作践自己,让父母后悔。

柳细燕身上体现的问题,不仅是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有离异家庭的问题。张桂梅便从她的父母入手。

...

张桂梅找到柳妈,和柳爸离婚后,她早已另组家庭,生了儿子,婆婆管教严厉,根本无暇照顾女儿;柳爸忙着打工挣钱,更是没有时间陪伴女儿。

没有父母陪伴和监督,一部手机足以毁掉一个孩子。

在张桂梅的劝说下,柳爸去网吧把柳细燕领回来,父女俩逛逛街,总算让女儿打开心结,重返校园。

...
...
...
...
...
...

也是从罗一一开始,张桂梅开始变了,看到办公室老师们在观看大象迁徙的系列视频(网络上的真实新闻),自己没有制止,反而觉得好玩,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一个人固守着僵化的老思维,一辈子也别想进步。张桂梅的变化,正是虚心学习新事物的表现,环境在改变,她也在改变,只有如此,女高的道路才会像大象家族的迁徙,绵延万里。

第23集

20.赓续女高精神

...

严肃论文以论文的形式研究文学、电影、社会学、生活现象,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以及自己写的一些文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