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最好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从服化道上说,比起形成刻板印象的志愿军。着50式军服而不是暖帽就是一个亮点了。在常见志愿军形象里的50式东帽其实只是给北方部队配发了。20军战士主要着50式华东棉服,这种棉服和50式军服外表一致,单内衬多了两斤棉花。这表现为剧中棉服略鼓。这一点后面会有伏笔,我军革命历史中有老战士和干部会主动要老棉花,把新棉花留给新同志,自留老棉花导致棉服板结致御寒能力下降。这也解释了后面为什么老班长的冻伤最严重。编剧能把道具与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剧情有机结合,确实很高明。枪械方面,据我了解,本片才用了真枪实弹的方式拍摄。自然比许多战争片塑料枪质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至少从平稳的长镜头上能看到枪击的每一个动作,非常写实。比如冲锋枪能看到完整的开膛待机动作,上膛时枪栓后拉到位挂住不动,而不是像闭膛待机冲锋枪一样枪机立刻复进,扣动扳机后枪机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完成击发。以及开枪后,从抛壳口冒着热气翻滚出来的弹壳。都是非常的真实和还原。而且,剧中20军战士的枪械和美军枪械也都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没有拿最方便接到的斯登来凑和事。就已经能看到剧组的用心了。战术表现方面,本片有三个战争片段,开头对国军堡垒群的攻坚战就展示了人民军队标准的攻坚战术。爆破、火力、突击和支援四组相互衔接配合,在我方火力交替压制吸引敌火力点的情况下,爆破手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向目标跃进。这就是著名的“四组一队”。直到今天这都是我军攻坚的训练科目之一。入朝后与韩军的遭遇战也是非常的真实,许多电影的遭遇战都是群演看心情胡乱开枪,拿着枪一股脑的往前跑。硬生生把围歼打成了近身肉搏。本片中从战前侦查阶段连长问小战士敌军番号,火力,配置,数量都显得专业真实。在战斗前的部署阶段,各班分工明确,对敌形成半环形包围后先由优秀射手击毙敌方指挥员,充分利用步枪火力的精准性和突然性反制敌突围和溃逃,再交替掩护发起冲锋。发扬自动火器的压制能力同时挫伤敌反冲锋,整场战斗的枪声层次分明。这场围歼战真的是干净利落。写实且专业。最后和美陆军一师的阵地防御战,也就是杨根思牺牲的小高岭战斗。对双方的战术尽量的还原了,美军借徐进弹幕掩护进攻,志愿军就利用反斜面躲避炮击,炮击结束后迅速回归战位。杨根思战前还在距阵地固定距离处设置标识物,美军接近标识物时,杨根思就可以准确了解接敌距离,并通过哨声协调同时开火。美海军陆战队正面冲击小高岭,志愿军就在侧翼进行偷袭。美火炮重机枪集火我重机枪阵地,志愿军就携带重机枪转移。但《冲锋》也并没有为了展现志愿军的神勇而削弱美军实力,而是将美军塑造成了极其强大的对手,对其的真实战术战法和反应指挥,也进行了准确的还原。片中美军的步炮协同也极其优秀,对小高岭进行轮番轰炸。就调动空中力量和炮兵火力,美海军陆战队停止冲击突然撤退,志愿军在战位上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猛烈的炮火覆盖。参战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有志愿军的反坦克战术,志愿军通过火力压制,打乱美军的步坦协同阵型,利用美军坦克视野狭窄,灵活性差等缺点,从侧面靠近坦克进行爆破,其中关于爆破伤害也是还原的,(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步兵能够使用的最大炸药包,撑死也只能让敌坦克车组受到震荡无法战斗。并不能有效击穿敌装甲并破坏车体,当年志愿军战士们主要攻击部位,就是影视里坦克侧面装甲。70年前先烈们前仆后继,用身体抵住炸药包,震荡敌车组迟滞坦克的进攻,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准确的还原。
政工方面,十分真实,比如指导员赶赴朝鲜在火车上提升借连长杨根思提升战士们的连队荣誉感,的行军间的思想动员。连长的政工也没落下,比如开导小战士喜子。先是指导员发现了战士思想波动,然后安排同乡的干部连长去开导,而小战士思想波动的原因也很真实,没能完成任务,在部队,战士们没完成好任务或者犯错了一般都会内疚,尤其影响到了集体,还担心战友们排挤和奚落。指导员的做法是让战友们鼓励和夸奖小战士孙喜。可以说,今天部队的思想工作也有这部分内容。
此外,再说一个细节,片中喷火器中弹的反应是本片中我认为最好的片段,有别于其他电影里喷火器一打就炸,《冲锋》对喷火器受击的处理极其细节,先是杨根思的冲锋枪,打不穿美军喷火器的钢制加压厚气瓶。然后杨连长枪线下移,打破喷火器输油管,从而点燃喷火兵。而不是爆炸,可以说完全的还原了喷火兵的真实牺牲状况。(同火攻专业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