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事件的起点要回到最近,我拾起了大学的时候读点儿闲书的爱好
我下了微信读书,先从小说看才看的下去,一本,两本。慢慢我开始注意到上面什么书里都有女权评论,事件时大时小,讨论时而合理时而有些矫枉过正。
我本来对这些内容不置可否。
而且说真的,有些影响阅读,以至于我看到某段文字时。心里想“哇,这段评论区肯定又要大吵一通了” 所以后来都默默关掉了书评....
但既然受了影响,也多少开始思考起来
我开始思考如今文化体系中,的确对女性有种种不公,于是抱着好奇心的搜索下,也开始了解到了女权运动,她们的确想要创建一个平等友好,非单一叙事的社会体制。
那段时间,偶尔在评论看到女权发言时,我还会参与讨论。
我知道,自己只是一知半解,笼统的认识了一些概念,还称不上多了解。
但当时,抱着认识新东西的兴奋,东搜西搜了不少东西,突然想起了之前离女权最近的一件事。
当时,我刚在电影院看完《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对于我这种,不切实际爱幻想,没什么朋友也不出门的宅男来说,影片很符合我的喜好。我打开豆瓣,往下滑第一个短评就是女权的差评,不过当时,我只是微微皱眉,然后打上了我的五星,默默关掉了豆瓣。
现在,我重返评论区,发现评论已经吵到了7.3分。我翻了一些评论
第一条 五星长评
《你可以说我直男,但请别管这叫恶臭》
我仔细看了影评。嗯~说的很对啊
电影里的女角色很刻板臆想,以至于我看的时候都觉得女主实在单薄,但故事主线的白日幻想也看得我热血沸腾。
然后我又翻到了第二条 三星长评
《拯救世界的少年,男凝致死的少女》
我也仔细看了影评。嗯~也很客观的分析
影评写她看了导演的采访,觉得导演是个很真诚的人,但觉得在导演的脑洞幻想里,似乎没有女性的存在。
我作为男生,多少能理解她的疑问。在我的周围,男生的勇者救公主,女生的白马王子,大家都从小被这样默默熏陶,女权的声音似乎只在网络上声量大,我友好对待生活中的每个人,生活在这个文化语境下,在这之前从没觉得不对劲。
而且我觉得,女生们意识到这种事,恐怕也是近几年才有的,毕竟15年的《夏洛特烦恼》,这种剧本意淫的更为恐怖。 豆瓣上还有7.9分
当然我也不会为《21世纪》辩解什么
我是个蛮庸俗的人,看电影看书都注重情绪节奏体验,如果完全能get到,我就会心满意足
虽然当时《21世纪》带给我很棒的观影体验
但是影评中的指责的确存在,我能理解并且认同,这实在无法反驳。而且两种观点的同时存在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这时,我想到去年有个《好东西》 (终于来到正题) 而且评分很高 于是我就好奇女性视角叙事的电影是什么样子。
观影中.....
首先,我的观感很糟,每当我要开始沉浸下去观看时,电影里莫名其妙的口号,就会让我直皱眉头,打断我的观影节奏。
你们吃饭呢诶,在说什么啊?
为什么什么台词都教给一个小女孩来说啊?
这小女孩也太“清醒”了点....
至于电影里的前夫哥和小马,还没觉得不妥,
看的时候当成喜剧元素就看过去了, 我作为观众的角度觉得既然是电影,有这种人设也很正常
直到我看到,前夫哥在和小马争宠,对小女孩说 你小时候都是我照顾的 试图拉拢女儿时
被小女孩回怼“我是你亲生的吗?那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我一下子从观众的角色中抽离出来,面露难色,震撼不已,我打开弹幕,看着满屏哈哈哈哈哈,心底十分困惑,这种之前伤害压迫母亲的台词,就这么放到了女性叙事的电影里

于是我意识到,这似乎不是女性叙事的电影,这几乎是男性叙事电影的性别反转版。既不自由,也不女权。
这是一场掀桌子,是对男性叙事的复仇
是男的能做,我也要做
在片尾字幕的滚动中,我想起来这是部8.9分的“佳作”
心底为讨论环境的双标失望不已
你几乎可以把批评“男凝,父权”此类的批评性别对调来评价这部电影
电影里的男角色也可以说刻板,脸谱化,甚至前夫哥这人设就是拿来骂的。
同时也可以构想一下,在2025年,如果电影里是一名独立男性,身边有前妻和小女友为你争风吃醋,电影又会是怎样的舆论
更别提,独立男性还要对小女友说你只是我“课间十分钟”的工具。
即便如此,我也知道,不是喜欢《好东西》的,就是极端女权,大多数人,在看《好东西》真的不会想那么多,就跟他们看其他被批评“爹味”的电影一样。很多人并意识不到叙事语境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或许是我接触女权的时候,首先只从认识了一些笼统的概念开始,也或许我就是个不怎么成熟的宅男,爱幻想。我对女权运动所努力的目标,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平等互助的社会文化充满了向往。在参与传达平等的评论讨论中,我也觉得自己真的切身在做一点点小事
我也给出一个普通男生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女权。之前看到女权发言时,第一反应总会觉得不舒服,大概是因为“男凝,父权”这些词汇,虽然知道并不针对自己,但指责的总归是自己这一半。而且大多数都会直接滑走,偶尔才会浏览里面的男女吵来吵去。
生活里几乎没人讨论这些,我也不在乎。
只有偶尔在抗拒过后,我才会思考提出观点的合理性。
现在,女权本身的宣传本就困难重重,
网络的讨论环境被挑拨的鸡飞狗跳,如果普通男女不能友好沟通彼此的观点,而是不停发起审判,让创作变得小心翼翼,唯恐女角色刻板,故事有爹味,而自己身体力行时却践行双重标准的时候,男女的沟通成本只会越来越大。
这部电影让本就处于启蒙中的环境变得更糟。如果讨论环境如此双标,要如何让另一半人听得进去呢?
我不相信真正的女权会喜欢这种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