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谈翻译的争议。片名直译确实是“剖析”,但是翻译并不只讲究“信”,若只讲究“信”,那么《泳者之心》本应为《女人与海》,《埃及艳后》本应为《克利奥帕特拉》,不过现在暂且先不谈这么远。我认同这部影片现在的官方翻译。因为翻译为“审判”带有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来自于一个大前提,即我相信女主角Sandra无罪,因此她在法庭上下所受到的询问、指控,并不是绝对公正甚至被尊重的。

这个相信首先基于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从无原则。整个案件,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中的检方,都没有掌握任何实质性证据,无论是凶器还是动机(此处也有我对于法国司法体系的疑问,在没有掌握有力证据的前提下,一切都是推断的前提下,检方居然可以如此带有个人色彩地指控嫌疑人,这一点后面会继续展开)。而影片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法院判定Sandra无罪。

如果观众认为女主角有罪,那么这种判断的来源会是什么?观众作为同样“审判”Sandra的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拥有哪些偏见?我想这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深思也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开放式结局的作用体现。

1、不完美的受害人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嫌疑人,Sandra的品行并不完美。她有过多次身体出轨,她的双性恋性取向也成为了被攻击的原因之一。她的性格不那么“温柔、感性”,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陪伴孩子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她还借鉴了丈夫的创意灵感,并且借鉴后的作品获得了一定成功(Sandra坚称与丈夫商议后丈夫同意了她这么做,我选择相信她,如果观众选择不信任,那么可以推翻所有她的辩词,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主观陈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为她作证,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准备得够完美,她的所有话都可以是谎话)。

但我想说的是,这才是人,这才是生活。这也是一些评论会说到的一点,即没有一个人的人生的方方面面是完美的,是经得起警方、检方的“搜查”的。在道德层面,每个人都多少会有瑕疵。这并不是要为Sandra的身体出轨行径开脱,我只是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犯过错误的普通人。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不同,对于人品的评判标准也不同。比如在面对精神压力的情况下与第三个人have sex,在poly的关系中也完全不是问题。

另外很重要的一条线是Sandra和律师的双向情感线。这也会成为观众认为她品行不端,甚至进而认为她谎话连篇,可以推翻之前她所有的主观辩解的重要依据。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认为这条线对于Sandra的品性塑造是具有正面作用的。

律师出场时,通过台词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二人多年未见。通过后面律师的自白,我们又已知律师在初识便对Sandra动心。如果Sandra一开始就同样喜欢律师并道德感不强,那么他们不会断联这么久。其次,相信很多观众观看到结尾他们二人庆祝Sandra无罪释放的时候都在心里默念“千万别亲上”,但我们都看到了,他们没有做越轨的行为。Sandra对于律师的情感或许是出于对方帮助自己沉冤得雪的感激,或许是对于一年多的全方位陪伴的习惯,又或许是多重情感夹杂在一起,在聚会的氛围达到高潮时,在那一刻真的产生了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这种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克制的。

2、与儿子、丈夫的对比

面对父亲的死亡,小男孩儿会在被窝里嚎啕大哭,吃不下饭。但是Sandra在与儿子的对比中表现得异常冷静、理性,她并没有被悲伤的情感淹没,还可以招待律师,回忆多方面的细节,多线处理事情。而观众此时的情感倾向就很容易偏离Sandra,因为她好像“平静得令人不禁多想”。

与丈夫争执的录音中,面对丈夫的情绪崩溃,歇斯底里般的指责和怒吼,她更理智和“冷血”,也更加具有逻辑性。在吵架的前半部分,她的声音都是小分贝的,和平常说话的声音、语气并无太大差别。当吵架的两人中的一方看起来更加崩溃和脆弱,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ta更值得被同情。一旦情感上偏向了这一方,那么有关现实和事实的思考分析就会大打折扣。更何况在这部影片的很多时刻中,性别角色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况是对调的。如果发疯般自残的是女性呢,观众的倾向会有什么改变?

回到吵架的内容本身。我在听这段录音和看回忆镜头的时候,全程都站在Sandra的这一边。这可能和我本身是一个在吵架的时刻依然能够保持理性,尽量不会语出伤人的人有关。但是正如Sandra所说,她丈夫的困境并不是由她造成,相反的,他的困境来源于自己的选择,并急需找一个外界的出口作为失败的理由。我很赞同律师在法庭上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她有什么罪,那就是在她丈夫失败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当然,他们夫妻间的问题还有很多。整个家庭环境的转变由儿子的事故作为起始。这一个设定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很像,不同的是他们夫妻没有选择离婚,而是带着创伤继续生活(当然这两个事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丈夫在事件后深陷自责,Sandra选择了短暂的逃避,在此后的生活中两个人的牺牲感都很大,这在亲密关系中是很可怕的情况。不过有关亲密关系的探讨并不在这一篇思考的主题范围内,关于这方面我自己的见解也很有限,就不展开说了。

3、检方的指控

影片中检察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对于法国的司法体系并不了解,法律专业度方面我无法给他下判断。仅以一个非法律从业人员的观影者角度来看,在这个案件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我认为检察官的表现是尽职尽责的。他手上没有任何有力证据,对于Sandra的指控只能更多地从她的情绪下手,只能通过各种细枝末节去推论(比如她的小说),去渲染氛围,以争取陪审团的支持。我只是不太能理解他的用词和神态居然这么个人化,言语的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动作的不屑一顾,等等这些实在是与我之前的公检法的相关记忆大相径庭。不过国情不同,再加上我是个门外汉,就不分析检察官的专业度了????,但是不得不说,检察官的这些行为无疑在整场“辩论”中让观众偏向检方的时刻变多了。

我其实更想谈的是检察官的形象。导演一定是故意挑选了一个光头的、年轻的男演员来扮演这一角色,检察官的外貌气质绝非偶然,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这是一位女性,或是年长的男性,那么对于整个影片所要探讨的主题一定没有现在的作用大。

首先,这一定要是一个男性,最好是一个年轻的男性,这样从他口中说出的对于Sandra的一系列“恶意揣测”一定更加值得深思。某种角度上来说,艺术作品需要“脸谱化”甚至“刻板印象”,我们需要代表性的角色去激起反思现实生活的冲动。其次,光头这个形象会显得他更加刻薄和不近人情。所以我觉得导演对于检察官的刻画非常优秀,我想不到另一个更合适的形象。

性别议题一定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如果主角和死者的性别互换,那么警方检方的态度会不会有所不同,观众的倾向会不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无需讨论。

她工作努力,小有成就,熟练掌握三门语言,在异国他乡成为了家庭支柱。她在丈夫死后依然坚持保护他的隐私和尊严,在儿子接受询问的期间没有任何引导孩子的言行。为什么一个更加理性,逻辑性更强,在事业上更成功的女性就更值得被怀疑?明明是来到丈夫的国家生活,为什么她依然被指责付出得更少?明明她是家庭大部分经济的来源,为什么还要指责她只关心工作?我有一系列的问题想问,有一连串的困惑待解答。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当一个自信甚至可以是强势的,逻辑清晰的,独立自主的的女性站在你的面前,她不用讲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她往那里一站,就是女权本身。

影片的视听方面我也非常喜欢,可以看出导演的功底非常深厚。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除了最后一个镜头,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大特居多,捕捉到了很多眼神的细节。在视听方面导演留白不少,给了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了观众可以思考的空间。而这种思考的时刻,就是属于观众的审判时刻。而要去审判什么,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由观众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