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单曲循环Porque Te Vas,旋律一起,就好像对上了Ana大大的眼睛,倔强的,冷峻得像一汪潭水。很难想象一个看起来连八岁都不到的小女孩儿有这样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后来看影评,说导演为了让Ana的父母同意她出演,表示如果她不出演主角,电影就不拍了。难怪。少有小孩子能演出这样的复杂的人性的厚度。

但小孩子确有这样的厚度。补习之后才知道这部片子里蕴含不少政治隐喻,观影时一概不知,还是要赞叹导演对于儿童心理的刻画如此大胆,然而又如此精准。尽管我们都是从儿童时代成长起来,但大抵成人之后一概忘却。

Ana就用这样一双眼睛看着与父亲偷情的女人衣衫不整落荒而逃、看着心脏病发作的父亲穿着体面的军装躺在棺材里、看着垂死的母亲在床上翻滚呻吟痛呼“我不要死”、看着坐在床边为自己讲故事的姨妈说“我希望你死”、举着枪对着姨妈和她的情夫执着地重复“爸爸说这把枪是送给我的”。

...

我从平静底下看见巨大的痛苦、恐惧,深深的悲哀。

第一次意识到这点,是Ana自以为用“毒药(实际上是食用苏打)”杀死了父亲后,去厨房清洗“下了毒”的杯子,然后打开冰箱取生菜叶好喂自己的荷兰猪,这时候母亲突然出现了,面色蜡黄,神经质而严厉地重复“现在是睡觉时间,你该去睡觉了”。老实说我被吓了一跳,但是Ana看着妈妈笑了,那才是小孩子惯有的情绪流露,她一下子真的是个小女儿了。后面我们从大姐的口中知道,妈妈早就去世了。

然后关于母亲的段落反复出现,未知是幻想还是回忆。母亲坐在沙发上写写画画,等待父亲归来,Ana走进去,问她,我睡不着,能跟你待一会儿吗?礼貌而克制。可想而知,这位曾经被誉为“钢琴天才”的少女,因为嫁为人妇或者恐惧失败而放弃事业、全心全意依赖着丈夫的妻子,因为丈夫的滥情出轨几近疯癫。她耽溺于痛苦,早已无力去以母亲的身份来关照女儿。而后她应Ana的要求弹起女儿最爱的钢琴曲,Ana在她刚坐过的扶手椅上静静闭上眼睛。她们显然是深爱着彼此的,尽管母亲的精力已被痛苦牵扯殆尽,而Ana的爱因为母亲无法接收而无从表达。又一个类似的段落,母亲在Ana的卧室门口徘徊,每次路过房门,就望进来,看向黑暗中的Ana。然后她走进来,坐在床边,为睡不着的Ana讲述《小杏仁》的童话。继而母亲消失,房门口空空荡荡,Ana从床上坐起来,流着泪大喊“妈妈”。

肝肠寸断。

很快姨妈进来,搂住Ana安慰她,然后开口,讲的也是《小杏仁》。就是此时Ana毫无预兆地说出“我想要你死”,然后用枕头蒙住了头。

私以为,死亡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最重要的命题,尤其是,儿童如何理解死亡。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于Ana而言,死亡是陷落亦是向往,是诅咒亦是救赎。

母亲的死是小小的她认识死亡的起点。成年后的Ana表示,当时的自己试图杀死爸爸,因为觉得他造成了妈妈生前的苦痛与最终的离世。后来,姨妈在被Ana用枪指着的惊怒之下扇了她一个耳光,Ana当晚决定如法炮制,杀死姨妈。

把“毒药”溶进牛奶端给姨妈,深夜进入她的卧房,抚摸她的脸叹惜“可怜的姨妈”,而后取走牛奶杯,清洗干净,放置时还不忘调换杯子的位置。行云流水一气呵成,Ana仿佛天生的冷血杀手。

没有脊背发凉,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

对八岁的Ana而言,死亡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其所背负着的不可挽回的对生命的颠覆、经由人情网络可能造成的深广的破碎和痛苦,也因此“杀人”并未附带上成人世界的深重罪孽,而是对恨意、对“我不想再见到你”的原初表达,是儿童还未完全习得社会规训、未能理解世界之复杂时展现出的人性之恶。

世界不会因为儿童的幼稚而放弃展示自身的残忍,“下毒”背后,是迷失,无从言说的痛感和无法消解的恐惧。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段落,是穿着红色衣裙的Ana推着祖母在花园中散步,姐姐绕着废弃的泳池一圈圈骑着自行车,祖母望着前方安然地微笑。此时,Ana抬头,痛苦地闭上眼睛,看见高楼上的自己纵身跃下,满怀期待宛若飞向新生。而后她在其他情节中反复表示“我想死”,又有Ana试图以毒药帮助失能的祖母结束晚年生活的桥段。

...

导演着实高明,通过儿童的眼睛展示出死亡的层次感与多面向——关于生命结束、个体消失的恐惧,对所恨之人的诅咒、对所爱之人的守护,痛苦无边无解时诉诸的答案与救赎。

“你饲养的乌鸦,长大以后会飞回来啄你的眼睛。”

书写人性,叩问死亡,这绝非是“恩将仇报”所能概括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时时想起三姐妹随乐跳舞的画面,Ana的笑脸、故作成熟扭动着的小小腰肢。我从电影中看见一种对世界的深深悲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