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好东西》,我的内心喜忧参半。喜在,这部电影很真实地呈现了女性生活的部分切片,不加掩饰,保留了生活中最无厘头的片段和“相对”真实的女性形象;忧在,电影对女性和女权的刻画仍不够深刻,可能是受限于时长等因素,让人难免感觉“输出过多,喘息不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影片片段,是钟楚曦饰演的录音师小叶,用她独特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声音。她让小女孩茉莉戴上耳机,听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厨房里煎鸡蛋的“下暴雨”声、甩去衣服上残水的“打雷”声、吸尘器的“龙卷风”声……这些琐碎的声音,其实是女性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见证。哪怕是茉莉这位世上最了解铁梅的人,也无法猜透。这些声音,这些属于女性的声音,也是“生活的声音”。

看剧的时候,我暂停了数次,因为那些对白、那些场景,都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看得人头皮发麻。包括铁梅和小叶之间无厘头的对白,看似自说自话,却又在以自己的方式倾吐苦水或安慰对方;包括铁梅/小叶和茉莉之间不同的相处模式,以及看似互不压制、却难以分离的情感关系;包括女性和男性之间隔着一层膜的沟通,不痛不痒但观看时令我后背阵阵发麻。

与其说女子本弱,不如说女子本强,她们在生活的磨砺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与其说尽善尽美,不如说真实可贵,那些不完美反而构成了她们独特的魅力与个性。

女子之间的情感,也真的很有力量。那种细腻、温暖,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抵心底。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离异的单亲妈妈王铁梅,还是年轻的录音师小叶,亦或是小女孩茉莉,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坚持。

然而,《好东西》也并非一部完美的电影。影片中的一些情节显得过于理想化,比如单亲妈妈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越,经济压力被刻意淡化,这使得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更广泛女性群体的代表性。此外,影片中的一些台词虽然犀利,但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缺乏自然的铺垫。比如“女孩应该怎么打鼓?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诸如此类台词虽然能够引发共鸣,但很突兀。

影片中对男性角色的刻画也值得探讨。前夫和小马这两个男性角色虽然被赋予了一些“觉醒”的特质,但他们更多地被描绘成女性世界的配角,甚至在某些情节中显得有些工具化。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独立,但也可能被解读为对男性的某种刻板印象。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处理显得有些仓促和简单。比如铁梅与前夫的关系,以及小叶与眼科医生的约会,这些情节虽然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但在叙事上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影片试图通过这些情节展现女性在情感中的独立与挣扎,但有时显得过于直白,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

未来需要有更多女性视角的电影,也需要有更多男性观众。用力过猛,但依然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很喜欢下面这句话。玫瑰不需要长成松柏,心之所向就是正确的方向。无论男女、无论性别。然而女子的形象总是被制约、被定义,古有贤良淑德,今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女性不必遵循一套样板,好的,坏的,伟大的,自私的,聪明的,柔弱的,都是女性可以被成角色形象。

...

总之,《好东西》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展现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力量和困境。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王铁梅、小叶还是茉莉,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坚持。

女子一对即为好。女性们的力量积少成多,只要足够团结,总能够收获更多本将已经到来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