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0

一部以1999年真实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为灵感创作的电影,为何叫“Elephant”?又凭借什么,能够荣获2003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为何又是众口难调、褒贬不一呢?

作为一部2003年的电影,画质整体虽有限,但年代感氛围却浓厚。全片通过诸多的长镜头、定格画面、聚焦失焦,以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真实生活气息的表现手法,在前半部分描绘了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经历角色在一所普通的美国高中校园中的普通一天。至于片名“Elephant”,则颇有“瞎子摸象”之意,这也是由于剧中特有的碎片化而又穿插交错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同一场景不同视角的多次呈现,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剧中真实多样的声效成功地营造出别样的氛围,高潮前就有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观众明知汹涌的风暴蓄势待发,来袭的预兆愈发明显,却又无能为力,被深深吸引。

“Elephant”为何褒贬不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独特的表现与叙事手法有关。全片台词整体较少,基本都是通过镜头与表现手法、聚焦失焦、光照来诠释内容,这使得需要观众自己体会的意境场合太多,对于日常的描写多而杂乱,场景的重复与时间线的混乱,再加上全片的铺垫长而高潮来得慢去的快,整体而言都使得观看门槛极高,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用意和奥妙的话,观影体验便会极差,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Elephant”就是一部需要观众自己去品味才能获得最佳体验的电影。它就好似花费了极长的时间去制作一块蛋糕,又在最后将其彻底碾碎,通过充分展现出的沉静的平庸之恶,让观众自行体会其中的奥妙。“Elephant”是一部需要你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体会的电影,如果你不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的话,或许本片不适合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