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船长,我的船长

庄重而肃穆的教学氛围,一群躁动的年轻人,一个作风奇特而慢慢走入学生内心的老师。

我是一个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下成长到21岁的人,回顾我的学习生涯,我和大多数中国 小孩一样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小镇做题家,父母认知水平有限,仅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和重复的几句督促学习的话。如果问我能否和电影里的死亡诗人们产生共鸣,我还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复,因为我似乎远不如死亡诗人们那么幸运。

电影已严肃的入学典礼拉开序幕,庄严的开学仪式,“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四根支柱死死地压在学生的身上,压抑沉闷的教学环境,数不清的学习社团;关上门,这群孩子们躁动因子充斥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他们追逐打闹、抽烟、谈论美女,他们的支柱是“嘲弄、恐怖、颓废、排泄”。

基汀老师开放民主的教学,让学生开始追寻理想,开始学会勇敢,他们聚集在狭小的山洞里,宣读誓词、品诗欢歌、畅所欲言,狭窄的空间里,幻想未来,畅谈理想。

尼尔明确了自己的理想,违背双亲,去大胆追梦,在舞台上深情演绎着。托德慢慢直视自己的怯懦,不再做边缘人,去写诗,去发言。诺克斯跨越心里的障碍,勇敢追求自己爱的女孩,赤诚的在心爱的女孩面前读自己写的情诗……一群孩子用稚嫩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鲜活,而他们的老师基汀还是支持他们的。

可惜的是结尾以尼尔自杀向父母的“压迫”表示反抗,尼尔脱下自己的衣服,偷走父亲的抢,已自杀的方式去宣告自己在传统和压迫教育下的无力,好像正如鲁迅先生在散文匆匆里说的一样: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回去罢了。那一刻我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阳光开朗的尼尔,在父亲强权的教育下,是那么无奈,连最后苦中作乐的那最后一丝快乐也没有了。

基汀老师与传统相悖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学校推卸责任的出口,基汀老师被逼离开学校,平常最胆小的托德站到课桌上,去挽留基汀老师和反抗死板的教条,一个一个的学生站起来,剧情被推上了顶点,ending music响起。

说实话,虽然电影是be,同时本电影更多的是已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很羡慕这群孩子,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在应试教育下苦中作乐,但绝对没有基汀这样的老师告诉我:没错孩子们,你们有自己的步伐,有自己的节奏,抓住时间,去想去探索,去找寻理想;父母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一群和自己一样躁动的人畅谈放肆,找寻理想,追逐浪漫;多美好的人生!虽然有点和电影本身的思想相悖,可是电影里这群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我们普通中国孩子远远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