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是简•坎皮恩成名作,斩获9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使得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

而我从一个女性观影者出发,只能说坎皮恩太洞悉和拿捏女性心理了,女性导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了。她知道什么会打开一个对性无知的女人的心。

钢琴课上一次次的温柔抚摸、由浅入深的肌肤触碰,艾达的神经就这样被撩拨着挑逗着,性欲的种子开始萌芽生长。

不管是贝恩斯躲进艾达宽大的裙摆底下吮吸下体,还是两人肉体交缠的做爱戏,都没有加入任何女性的娇喘声和男性粗暴的抽插声,相比于其他影片极其罕见。自始至终,都是暧昧的、温柔的、细腻的。

弥漫涌动的情欲张力给影像注入了强大的魔力,但是毫不低俗色情,看得我浑身欲火燃烧,深深被折服。

且贝恩斯对艾达一直抱持尊重的态度,他完全有条件直接将她强暴,但是却选择用身体换钢琴这样的方式——让她弹奏心爱的钢琴,让他展示自己的求爱。哪怕换的琴键数目也都是听从艾达。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艾达会爱上贝恩斯,不是表面的“先性后爱”,是从性里感受到了爱。一个男人爱不爱你,由性完全可以体现的,一个女人是完全可以感知出来的。也不止于性爱,这个男人倾听她,懂她。

而后,性觉醒的艾达对性愈发饥渴了,夜晚睡眠时把女儿当做了贝恩斯,手控制不住地在她身上游走。去触碰丈夫的身体但是拒绝让丈夫触碰自己,都是与传统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坎皮恩敢于解放“女性气质”,不困于所谓的伦理道德。

另一方面,坎皮恩敢于揭开和冒犯父权制。她更在意那个囚禁女性的笼子。

丈夫世俗、自私、善妒、虚伪,完全不理解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不理解艾达的精神世界,不把艾达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身处父权社会中,不再性压抑、在爱情里忠于自我的女性付出的代价,是断掉手指以及被丈夫强暴。坎皮恩将女性在父权社会遭受的暴力拆解、具象化,愤怒悲凉的心情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被剁去手指后,艾达满脸沾泥,眼神冷静且决绝,“此时此刻,她通过蔑视痛苦来蔑视整个父权制”,无声的反抗在迸发炸裂。同时也是坎皮恩在向整个父权制“宣战”。

艾达没有与钢琴一同葬入海底,而是开始练习说话,融入社会,只因坎皮恩无意塑造为精神赴死的“完美女性”形象,一个平凡的女性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爱,选择生?

坎皮恩在这部电影里既展现了女性导演特有的纤细、敏感,也展现了她不被性别局限的坚毅、孤傲。且简导的电影有个特点是后劲太大,昨晚看完我都夜不能寐,久久回味……

总而言之,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主题表达都是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