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原型事件中很有趣的一点是:真实历史中罗瑾(当时南京城“华东照相馆”的照相师)偷偷保存下的那些照片其实在战争期间根本出不了被重重围困的南京城,也没像电影里那样奢侈地去什么国际安全区。
当时罗瑾怕照片被日军发现杀头,不得已将其藏于南京城内一座佛教寺庙的茅厕里三年,每天为照片去茅坑站岗检查……
就说这么多,历史现实远比艺术影视更残酷。
文:万年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一、Change
《南京照相馆》,我的评价是视听语言和场景设计可圈可点,但细节方面略显不足。
全片主要人物多达七八个,那么如何能够快速地在观众心中建立起鲜明的、有区分度的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抛开一些煽情段落不谈,人物弧光在刘昊然(邮差)与王传君(翻译官)身上稍显平淡与刻意,更别提全程做陪衬的杨恩又(小女孩)。
但高叶(女演员)和王真儿(照相师的老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处理得还是挺好的。
在战争背景下,能够跨越阶级,使一对最初的敌人变为战友和知己,依靠的是人心底里的善良以及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决心,基于这些的人物成长和弧光展现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人物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高潮部之前的“抓阄”段落,避免了落入单纯地将人物关系转变作为应对战争袭来的被动行为的窠臼。
二、Shoot
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包括创作时),应当注重人物的例证性动作。
我们能够区分片中各个人物,主要也是依靠:由例证性动作所引导的,通向各个人物内心的独特道路。
而所谓例证性动作,指的是“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动作”。
在细节方面稍显不够丰满的情况下,《南京照相馆》中所呈现的人物的例证性动作被人为地混杂在了一起。
一方面,由于代指拍照的“shoot”和射击的“shoot”同为一个英文单词而构成了一种巧妙的对位和隐喻,这种动作自然地生长在刘昊然(邮差)和王骁(照相师)两人身上,并最终使他们的对等反抗变得可信;

那么在另一方面,王传君(翻译官)的明哲保身和高叶(女演员)的精致利己、自恋这些动作并未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反而被导演拿来耍了个欲扬先抑的小把戏——你看看,你看看,利己的家伙在战争的洗礼下是不是幡然悔悟了?是不是没有经历过军国主义的拷打,还保留着最后的倔强了?

王传君布道中(翻译官版)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真实战争中人民群众的觉悟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改变。
基于角色形象不够有区分度的原因,这种先前妥协猥琐逃避→因某事件受到刺激→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的公式化转变模式,在王传君(翻译官)、周游(宋班长)和高叶(女演员)身上都有体现。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部分:人物关系的发现与突转处理得过于分散,这直接导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有被一遍遍打鸡血的感觉。

所谓“发现与突转”,是指:通过发现隐秘的人物关系或某些事件,最终指向人物关系的变化,造成戏剧情势的突转,使冲突迅速向高潮转化。
比如说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发现皇后是亲妈,自己杀的是老爸的真相和整出戏的最终高潮(母亲上吊+刺瞎双眼+自我流放)是完全的连锁反应甚至是几乎同时进行的;
而在《沉默的羔羊》里,主角两人最后一次的会面宣告着女主从心理上彻底接受汉尼拔的父亲形象,在这之后立刻接了对于水牛比尔的抓捕桥段(全片戏剧性高潮,亦即A故事的关键时刻)……

《沉默的羔羊》
具体到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周游(宋班长)因看到弟弟被杀的照片而拼命算一个节点,抓阄又是两个女人关系改变的节点,王传君(翻译官)在最后认清敌人的真面目做出行动又是一个节点,而小女孩却全程毫无存在感,甚至她的内心如何、是否有过转变也不得而知……
过于分散的人物关系突转使得《南京照相馆》的故事结构看上去不够紧凑。

三、Relief
不过挑剔归挑剔,毕竟是院线片,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电影院里看到像《鬼子来了》那样的反类型电影。
刨除掉主旋律带来的酸臭味,申奥的这部献礼片显然有许多值得一夸的场面。
首先在场景设计上反常规地舍弃掉巷战加战争大场面的史诗处理,全片主场景移至照相馆的斗室之内。景别策略随之进行的大胆改变充分利用空间制造出紧张感,整体观感其实是不错的。
另外有几场戏是拉到街上与河边。尤其是街上那场杀婴戏,确实值得一看。那场戏在视听语言上,用声音与景别的对比营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情节设计上,后景是孩子哭闹与人群的噪音,前景则是需要安静环境的照片拍摄;
戏剧冲突上,前景主角男女祈祷着赶快把照片拍完,后景日军杀完婴儿,转头抱回死婴放在前景的主角手中继续拍照(虽然这里应该是日军照相师把婴儿拿过来塞着更合理);

声音设计上,摔婴导致人群恐慌骚乱,其嘈杂的噪声有意处理得十分模糊(也暗示和增强了人群的慌乱与恐惧),然后的一声枪响处理得极其高亢,使得霎时所有嘈杂消失,人群只剩沉默,再没人敢出声。
紧接着在沉默中跃起孩子母亲的哭声,从人群中腾空而起抛向天空……整个过程的声音处理得行云流水。

那场戏用各个向度的对比技巧与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营造了国产片中少有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绝佳视听效果。
(实际上电影结构的原则更接近戏剧。横向对比片中后半部分镜头利用空间进行的搏斗戏份的设计,戏剧方面依靠感官进行氛围渲染的手法和影视方面对于空间纵深和层次的处理在此片中实现了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四、Remember
《南京照相馆》导演在访谈中曾透露:上映前按要求进行了删减。

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B站上面直接搜汶川大地震都能直接搜到血腥且不打码的解救受伤灾民的纪实录像,而反映真实抗战历史的作品却必须接受各种审查和阉割。
对于这类作品我向来觉得越多越好,不要担心太过激进的画面呈现会吓到观众,而是现在的这些作品都还远远不够真实的历史影像来得“激进”。



用陀翁《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总结:“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良(对待他人),其次要诚实(坦诚面对过去),最后是永远不要相互遗忘(遗忘历史)。”

《反复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