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煎饼」在未来叫「热蛋糕」,十分复古的昭和风名字,短片提到了昭和与平成交际之年的经典电影《危情十日》《风月俏佳人》《末日狂花》,这些与昭和热蛋糕一起照映出,这部微电影本身是一部返归经典现代主义的“元电影”。

(因为是影视媒介的自反性作品,所以个人把它归入到诸如《雨果》《曼克》《好莱坞往事》《巴比伦》这些“关于电影”的电影大类里了)

六七十年代,影视传统叙事结构与英雄价值观被进步思潮打散松动,八十年代新自抬头后聚焦个人价值,九十年代以后解构主义盛行,在影视层面则表现为“通过怀疑至善价值,消解宏大意义来关注个人自由”的类后现代主义叙事题材的流行。

时至如今,大家解构也解累了,发现越解越无解,越往深看眼睛越蒙尘,解着还心寒。祛魅也祛累了,世界实在是够恶臭了,我们对大叙事失信,对不公结构无奈,对个体人生无望,很需要建构点什么。不是说改变世界改造世界这种P话,“建构”是为了自我再魅化,给自己空洞的心找回来那么一丢丢寄托——作为精神粮食的影视作品恰是承担着这个任务。当观众解构解开的全是荒漠深渊,眼睛蒙尘,内心浑浊,很想重新夯实某种经典的清晰的质朴的价值结构的时候,影视作品再度唤回旧时代的质朴价值,确是为了精神补建 ——并非是要把近些年来纷繁映现的“融化坚固叙事,聚焦个体自由”的后现代主义商业电影给全盘抛弃,恰恰相反。要全数吸纳。把电影这位“天然的社会学者”自二战以来所照见的历史的人文的时代的议题与命脉沉淀入心,带着它们去重新锚定回到经典的现代主义与经典的叙事价值当中,成为各个地区影视的“后后现代主义”(或者叫“吸纳式现代主义”?基于其“再赋魅”的属性,我更愿称这种经由各地创作者吸纳后现代遗产后对经典现代主义进行温和重塑的方向为“元现代”)——就像《Last Scene》一样。用手机来拍电影本身就传达了一种质朴的价值,再把现实吃吃喝喝旅拍的VLOG风以及超现实的奇幻设定用非常澄澈的方式呈现融了进去。电视剧这个媒介自发展以来一路承载了诸多“摩天轮日落时刻”“海边的清风拂脸”这般人文安抚,那要如何容忍没有海玻璃与摩天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