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将尽,在一众的“男人戏”里,终于出来了一部“大女主电影”:《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而且展现的还是前所未见的女性银幕形象——佟丽娅演的女主福佳艺,是一位天生无臂的女性,她凭一双脚来应对生活的苦辣,用生命力填补着生命的空缺。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现实题材作品,聚焦残障群体,但并不营销苦难,也没有卖惨,而是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每个看完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里面涌动的生命力。

福佳艺从小被父母抛弃,在福利院长大,和听障少年福满多(黄明昊)相依为命。弟弟虽然从小听障,但在姐姐的帮助下学会了说话。成年后,两人过着积极且充实的生活,福佳艺平日在停车场里打工,福满多则成了一名外卖骑手。

...

对我们来讲稀松平常的生活,对他们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佳艺早已熟练地用双脚代替双手,已然能完成倒水、写字、吃泡面、换灯泡这些琐事。弟弟被欺负时,她也会帮着出头收拾残局,面对闲言碎语更是一点都不忍。

这是一个绝对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虽然身体残障,但佳艺从不依附任何人,也不讨好任何人。

这样平静、自足的生活,因一次偶然的发现而改变。一个雨夜,她在垃圾箱里看见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这个小小的生命,唤醒了她内心的母爱。两人四目相对的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幼年时被抛弃的自己。几乎下意识的,她想要留下这个孩子,不让她陷入跟自己一样的命运。等超市一开门,她便飞奔着去买奶粉和纸尿布,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一名“妈妈”,并给孩子取名“福丢丢”。

...

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这样因为共同的命运、彼此的选择,构建出一个充满爱的“拼盘家庭”。佳艺用脚给丢丢冲奶粉、抱起丢丢的镜头,让温暖感铺满了大银幕。还有福满多那句“别人有的,我们丢丢也要有”,也道尽了这个小舅舅的爱。

当然,这样的“家庭”势必难以长久维继。很快他们就面临了来自现实的挑战——与另一个殷实的家庭,都成为领养丢丢的“候选者”,他们进入了一场善与善的角力赛场中。在这场角力赛中,福佳艺面对的所有质疑,归根结底的潜台词是:残障人士自顾不暇,能养育好小孩吗?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没有流于“残障人士卖苦片”的滥情俗套剧情,更多是把人物、事件和立场抛出来,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困境,让人去思考这份人性本能的“善”与社会规则的“善”,之间发生的对抗。

...

佳艺不肯退缩,为了领养丢丢,她用脚递证件、签字,办理复杂的领养手续。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她也坚定自己的选择。因为自己淋过雨,就不想让别人淋雨,想给这个同样经历抛弃的小生命一个家。被命运“弃养”的人相互托举,也是举起那个曾经被抛弃的自己。她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坚定的庇护者。

在佳艺身上,我们能看到那股对待生活的韧劲,以及最纯粹的热爱。这种品质也让她最开始在争取丢丢的抚养权上,拼尽一切。“生活想要埋了我,却没想到我是一颗种子”,她像一棵顽强的向日葵,无论生活如何打击,都能不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强大。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放弃的爱,比任何占有和付出,都来得深沉有力。

而弟弟福满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转变。从起初的手足无措,到越来越熟稔地去照顾丢丢;从无法理解姐姐的选择,到越来越发现自己离不开丢丢,无条件地支持姐姐,爱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外甥女”。他对家人本能的爱,战胜了原先的固有观念。

...

当残障人家庭与健全人家庭被放置在天平两端时,爱在现实面前,却是无力的、被标尺衡量的。

由此,电影在一定层面上也展开了对社会议题的探讨:

被遗弃的婴儿,绝大部分是残疾儿童或女童,他们该如何够找到爱他们的家人?

残障人士,也有领养孩子的权利,也有爱的需求,他们的权利要如何维护?经济能力、抚养条件、大众偏见,太多障碍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只能选择放弃吗?

电影抛出的问题,足以让人拥有思考的空间。它唤醒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无论他们是否完美,都有权利被爱护、被尊重,有权利得到自己的幸福。

“爱是放弃一切,哪怕是母亲的身份”“我不会再出现在她的眼中”,最终佳艺在会议室中的陈述,语气平和,却充满女性才有的那份温柔的力量。此刻,“爱”被重新定义:放下曾经的放不下,这是一个母亲为孩子能付出的最后的爱,也是一个女性在爱中重新习得的爱。她经历这一切之后,终于可以坦然面对曾经的伤痛,放过自己。

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两种对“爱”的定义,初看彼此矛盾,细看却一体两面。

它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有权利去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幸福某种程度上源自心态,要走出自我束缚,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道路和幸福。

它也提醒我们:有时候生活很难,爱不是争取拥有,而是勇敢放弃,放弃本身,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