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在同一时间,日军飞机轰炸了香港九龙启德机场。紧接着,日军沿青山道和广九铁路分两路南进袭击新界和九龙半岛。驻香港的英国军队完全无力抵抗,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投降,香港很快陷入混乱之中。英军瓦利斯准将指挥的大陆旅疏于防范,九龙要塞被日军轻易攻占,英军被迫转守香港岛。12日,日军向英军发出通牒,要英军投降,遭到拒绝。18日深夜,经过5天的彻底炮击后,日军分别在北角、不莱玛、水牛湾完成了登陆。英军反攻,未能成功。19日,英军西部旅旅长罗松准将战死。20日,英军被日军完全分割在东、西两个地区。21日,东部旅向黄泥涌山峡反攻,西部旅向尼克松山反攻,均未能成功。24日,日军再次对英军劝降,但仍被拒绝。25日,日军飞机及炮兵集中火力对仓库山峡、湾仔山峡、歌赋山、扯旗山、西高山的英军阵地狂轰滥炸,迫使英军放弃抵抗,无条件向日军投降。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香港正式沦陷。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军战俘、778名日本士兵,加上日本人从香港掠夺的大量布匹、食品、火炮和军用物资等从香港shamshuiipo营地的码头出发,目的地是日本。

甲板上有2台起货机及左右舷2根吊杆,船分3个货舱,所有船舱有2层结构,每层用木质结构成阶梯式,这样可以运输更多的人。离船首最近的一号舱关押着J.T波洛克指挥的皇家海军,位于船桥前部的二号舱关押着斯图尔上校指挥下的皇家苏格兰部队,位于船桥后部的三号舱关押着彼特上校指挥的皇家炮兵和空军。



“里斯本丸”号

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开相关档案

国际社会将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4月2日晚,一位研究“二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国学者托尼,来到浙江舟山,实地了解当年沉船事件中的历史信息,随后将赶赴杭州,到浙江省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4月1日,浙江省档案馆将这组形成于57年前的珍贵历史档案公开披露。

60多年前,这艘满载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船只——“里斯本丸”,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遭到美国潜艇鱼雷攻击沉没。舟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300多名英国军人,并在日军的大规模搜查中保护、营救了3名英国人。这组重要而又珍贵的历史档案不仅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更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打开”57年前尘封历史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特藏室内,保存着一组形成于57年前、编号为L030—236的历史档案。打开这一卷宗档案的封面,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第一份档案,是一封全部用英文撰写的电传信件。此信是当时(1948年4月12日)的英国驻华大使写给当时中国外交部的。主要内容如下:

——战争期间,一艘日本的船只“里斯本丸”号曾运载着2000名英国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1942年10月2日,该船行驶到舟山外洋,遭鱼雷攻击而沉没。当时,由于中国舟山东渔父岛渔民的奋勇救助,有200余名英国战俘没有葬身大海,尽管当地渔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还是想尽办法为这些英国战俘提供了食宿、照料等,使他们生存了下来。

——10月3日,日本兵派出炮艇围住岛屿,又将这些英国战俘押走。后来,当地的中国渔民还是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其中的3名英俘,最后将他们安全地送到了盟军的辖地。

——为了感谢中国舟山渔民大无畏的救助精神,英国政府已经拨出一笔专项资金作为奖品,赠送给当地渔民。同时,英国海军已计划派出一艘名为“麦考思”号的驱逐舰,前往舟山东渔父岛举行赠礼仪式。

第二份档案形成于1948年4月16日,是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写给浙江省政府的一封快信,该信要求浙江省核查一下,舟山东渔父岛上渔民“是否确曾在1942年10月2日救助‘里斯本丸’号上之遇险英俘”。

该卷宗的最后一份档案,是舟山东极乡送呈的一份关于救助英国战俘的详细经过。主要内容如下:

东渔父岛应为东渔人岛,它是一个历史地名,现在叫青浜岛。1942年10月2日早晨。当地渔民听到外洋传来霹雳巨响。后来,洋面上就出现有遇险者在挣扎。在渔民唐如良等5人的提议下,青浜岛全岛渔民划船参与救助,共救起216人;一旁的庙子湖岛,也在渔民沈万寿等5人的发起下开展了救助,共救起106人;另外一个小岛——西福山岛也救起62人。被救的人中,有人出示“香港英国人”五个中文大字,渔民才知道救助的是陷于日军魔爪的盟国战俘。

看到这些饥寒交迫的战俘,这些小岛上的渔民纷纷拿出衣服、饭食,还为他们安排住宿。青浜岛上几名有号召力的渔民则开始商量如何将这些盟国战俘安全转移。但是,10月3日早晨,日军的五艘炮艇已经出现在这些岛屿的周围。唐如良等人连忙把英国战俘中看似头头的三个人藏匿到岛上的山洞中,这3名英国战俘是海军中尉法伦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3]。当天下午,200余全副武装的日军上岛挨家挨户地搜捕英国战俘。结果除了山洞里的3人外,其他381名英国战俘都被日军押走。此后几天,敌舰一直在这些岛旁巡逻。

10月9日,青浜岛周围已经没有巡逻的敌舰,渔民唐品根等6人冒险用小帆船将3名英国战俘送到葫芦岛,交给了当时抗日的第四大队王继能部,后辗转送到重庆。

抗战胜利后,被救的3名英国人与唐如良、王继能取得了联系。英国大使馆可能是听了这3名英国人的介绍,只知道青浜岛救助了200余名英国战俘,其实,加上庙子湖岛等,共救英俘为384人。

这份“救助经过”的后面还附有一份花名册,都是当年救助过英国战俘的渔民姓名。那么,如此规模的大救助,东极乡为什么一直没有向上报告呢?其实,抗战胜利后乡里也打算上报,但是,当地老百姓的质朴回答是:“我们不想邀功。”所以,这次乡里又要求当年参与救助的渔民登记姓名,以便接受赠款时,渔民们还是不愿意登记。后来,乡里作了许多解释工作,登记工作才得以开展。但当年发起救助英俘行动的沈万寿还是明确表明:“不接受赠款”。

调查见证中国人救俘义举

虽然,救助“里斯本丸”英国战俘的历史档案,一直都没有公开披露过,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舟山民间一直有人在关注此事。舟山的离休老干部毛德传较早就开始调查此事,后来,文化系统的张坚、管一星,原舟渔公司的王永建等都曾到青浜岛、庙子湖岛、西福山岛(今都属于东极岛范围)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史料。

说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当地的渔民还会提及一些历史见证物。

渔民张福青的船出海救人,小船上已经坐满了英俘,但是,张福青听到一旁的礁石上传来了音乐声,还是将船摇到礁石旁。原来有3名英俘在礁石上,其中一名正在吹口琴。意图很明显,希望有人能救他。后来,这名吹口琴的英俘下海,搭着张福青船的船帮,游上了青浜岛。为了感谢救命之恩,这名英俘将口琴送给了张福青。所以,青浜岛的许多渔民都知道张家曾有过一支特别的口琴。但是,不久因为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张福青的妻子最终还是将口琴带到上海,换回了一石米。王永建说:“今天,张福青的儿子张定康说到此事时,还是感到非常遗憾,要是口琴还在,那不就是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吗。”

其实,当地还是有渔民保存着当年英国战俘所赠的物品。青浜岛上的渔民任福仁也参加了当年的救助活动。后来,被救的英俘送给他一把西餐刀。王永建说:“如今,这把西餐刀正由其女儿任美君所珍藏。”

舟山的民间调查还使一名关键性的人物浮出水面——3名英国战俘之所以能成功脱险,最后还得力于时任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的缪凯运。那么,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为什么在历史档案中不见其姓名呢?当事人的回忆文章,破了其中的谜团。

写回忆文章的正是历史档案中有其名的王继能。他在生前所写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缪凯运帮助3名英国战俘脱险的过程。

当时,缪凯运正在葫芦岛自己的岳父家中做客。听说青浜岛有盟国战俘,他冒险坐船前往。在青浜岛上,他与3名战俘交谈后,马上安排人员、船只将他们转移。从青浜到郭巨,再到康头,然后到象山,一路派兵保护。最后,3名战俘又去了云和,并辗转到达重庆。王继能的文章说:救助3名英国战俘,缪凯运“实在是功不可没”。但是,在1948年前,缪凯运却已经被当地官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

难怪历史档案中,只有大队长王继能姓名,却没有副大队长缪凯运的名字。笔者在舟山看到了一幅历史照片,照片中的人物包括王继能和缪凯运,和他们在一起的正是3名被救的英国战俘,他们都穿着中国渔民所提供的中式服装。这也是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啊!

更大的见证物其实应该是一艘机动帆船。王永建说,后来,英国军舰并没有来东极岛送赠款。我们在翻检以往的旧报纸中获悉,1949年2月18日,英国人曾在香港举行一个感谢仪式。当时的港督葛量洪代表英国政府向舟山东极乡赠送“海安号”机动渔船一艘。但是,关于这艘渔船最后的去向,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永远铭记

2009年7月23日,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展厅面积450平方米,分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3]

其中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事件为主题的展馆,英国人临走时留下的瓷砖、英国人扶着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国渔民给英国人送饭的竹篮……都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3]

梁银娣告诉记者,目前这个展馆已经得到政府拨款,开始整修。[3]

“那块瓷砖是英国战俘被日军押走前留给渔民严全民家的。”梁银娣说,当时英国人给好些人家留下了物证,一位英国人临走时,摘下了手中的戒指交给渔民刘荣国的妻子杨娇娣。[3]

这枚刻有“J·N·W”和“9·375”字样的戒指至今保存在刘家。[3]

“奶奶生前说过,看英国人打手势的意思,应该是让她留个证物。她1996年去世前,嘱咐我们一定要物归原主。”杨娇娣的孙子刘竹定说。[3]

“长胡子的英国人临走时先打手势比比我的个子,再比比他的个子,朝我招招手,可能意思是等我长大了再见面。”这是梁奕卷记忆中最后的英国人印象。[3]

但是从那时起,获救的英国官兵就再也没有和中国渔民们见面,直至2005年,才有一位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回到东极镇,悼念战友。[3]

当时,英军密德萨斯团第一营在香港防守,有150多名士兵在“里斯本丸”事件中遇难。[3]

2013年,密德萨斯团老兵协会寄给舟山“绿眉毛”航海队队长胡牧一个花环,当年胡牧在舟山发起了民间悼念活动,如今已组织过三次民间祭奠仪式。[3]

当时的报刊记载,1949年2月18日,港英当局曾在香港举行感谢仪式,港督葛量洪出席。在感谢仪式上,葛量洪发放了奖金和作为奖品的一艘渔船,但是钱物并未交到东极渔民手中。[3]

如今,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特藏室内,仍保存着一组编号为L030-236的历史档案,这是英国驻华大使馆于1948年与中国外交部的往返信函。[3]

信函中,英国政府对东极渔民表达感谢,并要赠款赠物。而当时管辖东极乡的定海县政府在回文中说,东极渔民“佥以过去义务,为吾人应有天职,罔求邀功”。[3]

“现在‘里斯本丸’还有不少未解之谜需要我们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绝大部分英国军人和中国渔民已经不在人世,我们需要记着这段历史。”胡牧说。[3]

史料展现“沉船事件”全貌

当年“里斯本丸”船上的英军战俘,今天还有12名幸存者。研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国学者托尼,一直与这些幸存者保持着联系。托尼从这些幸存者中获知了事件的真相和中国人的仁慈。4月2日晚,这位学者来到舟山,与中国的研究者,以及当年救助过英国战俘的渔民见面。

通过托尼对国外史料的调查研究,有关“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全貌,也开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里斯本丸”船上的战俘,共计为1816名,都是当年在香港与日军作战被俘的英军官兵(还包括几名军官家属)。“里斯本丸”是条改装过的货船,甲板下有3个装货物的底舱,分为前舱、中舱、后舱。日军将这些战俘分别装进3个底舱,由于舱小人多,所有的人都只能站着。3个底舱就成了3听“装人的罐头”。甲板上则是770余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

当时,日军是要把这些战俘从香港押送到日本本土。该船既然用来运载战俘,在战时情况下,理应悬挂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但是,日军没有在“里斯本丸”号上标明任何有关战俘船的标记。

1942年10月1日早晨,在舟山外洋巡逻的一艘美国潜艇(SS—214 USS GROUPER)发现该船后,就向其发射鱼雷,其中有一枚鱼雷击中该船。但是,“里斯本丸”号并没有马上沉没。

当天下午,日本的驱逐舰、运输船都赶到出事海域,将船上的大部分日军作了转移。然而,在这紧要关头,日本兵居然将3个底舱的压舱板全部钉死了。英俘中的军官向日军提出抗议,要求每个舱都拿掉一块板,让战俘们能呼吸到一点新鲜空气。但是,这一提议不仅遭到日军拒绝,日本兵甚至还在压舱板上蒙上防水布,从而使底舱的空气更加浑浊。

10月2日早晨,已经是遭鱼雷攻击后的24小时,该船还是没有沉没,并已经移动到距青浜岛3英里处的海面。但是,船的后舱已经进水。后舱的战俘在极度浑浊的空气中轮流用力踩动水泵排水。

上午8时多,船上所剩的日军和船员开始撤离。底舱的战俘开始自救。前舱和中舱的战俘最后终于艰难地打开了压舱板,爬上了甲板。日军却向他们开枪射击。不久,后舱进一步下沉,后舱的战俘最终没能打开压舱板,全部遇难。

冲出底舱的战俘纷纷跃入大海,向遥远的岛屿游去。途中有不少人葬身大海。一名幸存者后来回忆说:“奇迹真的发生了!中国的渔船队驶了过来,开始救助活动。我是被救的其中一个。所有被救的人太幸运了,也包括我。被救后我们所住的地方叫‘青浜’。”“这些中国人非常善良地对待战俘,给我们食物和中国人自己的衣服。”

幸存者汉密尔顿上校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原先,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他们就可以说船是被美国人击沉的,而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他们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后,才明白他们的计划不可能被实现,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

“里斯本丸”号上的战俘,本来完全有时间获救,日军在转移自己的士兵时,可以将战俘一起转移,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就这样,在舟山东极岛的外洋中,不仅沉没了一条大船,船旁还留着近千具英军官兵的遗骸(现在最保守的估计当时死了840余人)。



战士阵亡纪念碑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才能展望未来。这也正是中国民间人士关注此事,英国学者研究此事的意义所在。[1]

战火情谊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中国舟山海域被击中,日军残忍阻拦战俘逃生。

丹尼斯·莫利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最后一名幸存者。中国渔民救了英军战俘的命,我很感激中国渔民。丹尼斯·莫利之女 维尼:2022年5月1日我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因为我的父亲之前和我说过许多事情,告诉我关于“里斯本丸”号船的事。我没想到能收到回信,我太高兴了,深感荣幸。“里斯本丸”号船的故事仍然能在中英两国人民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人类拥有爱、和平、友谊等共同的价值观。我能肯定的是,这个故事会在我的家人身上延续下去。



共3张

战火情谊

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我对这段历史很熟悉,2015年我访问英国时专门讲了这个故事。——2022年8月27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